[發明專利]一種可提高工作效率的爬行式鐵軌間距檢測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88333.3 | 申請日: | 2020-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5965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12 |
| 發明(設計)人: | 李貴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貴明 |
| 主分類號: | E01B35/02 | 分類號: | E01B35/02;E01B35/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蜀***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高工作效率 爬行 鐵軌 間距 檢測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可提高工作效率的爬行式鐵軌間距檢測裝置,包括鐵軌主體、主殼體、太陽能板、電池和無線發射裝置,所述鐵軌主體的上方設置有主殼體,且主殼體的上表面鑲嵌有太陽能板,并且主殼體的內部設置有電池,所述主殼體的下表面螺栓固定有無線發射裝置,且無線發射裝置的右側設置有數據存儲裝置,所述主殼體的內部貫穿有第一驅動桿。該可提高工作效率的爬行式鐵軌間距檢測裝置設置有第一驅動桿和第二驅動桿,可通過第一驅動桿和第二驅動桿配合第一轉輪將裝置安放到鐵軌主體的上方,后續第一驅動桿可通過導向塊驅動第一轉輪進行旋轉,使裝置能在鐵軌上進行移動,實現后續檢測的連續性,同時可提高后續的檢測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鐵軌檢測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可提高工作效率的爬行式鐵軌間距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在鐵軌鋪設完成后,為保證后續車輛能進行正常和穩定的行駛,需要對鐵軌進行檢測,鐵軌間距的檢測是鐵軌常見的檢測項目之一,鐵軌之間的間距變化量應保持在軌道范圍內,當間距變化量超出范圍時應對其進行修整,鐵軌之間間距的穩定是后續車輛安全運行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現有的鐵軌間距檢測裝置在使用時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現有的鐵軌間距檢測裝置一般是采用人工手持直尺在軌道上抽取部分段落對軌道間距進行測量,隨機性較大,不能較為全面的對軌道間距進行檢測,且人工檢測效率較低,后續產生的誤差較大;
2、現有的鐵軌間距在通過紅外或激光的方式進行檢測時,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大,外界光線或是雨水等環境因素均會導致測量出現較大的誤差,且不便于對檢測段的軌道進行全面的檢測,降低了裝置的功能性。
針對上述問題,急需在原有鐵軌間距檢測裝置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提高工作效率的爬行式鐵軌間距檢測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提出的目前市場上現有的鐵軌間距檢測裝置一般是采用人工手持直尺在軌道上抽取部分段落對軌道間距進行測量,隨機性較大,不能較為全面的對軌道間距進行檢測,且人工檢測效率較低,并且現有的鐵軌間距在通過紅外或激光的方式進行檢測時,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大,外界光線或是雨水等環境因素均會導致測量出現較大的誤差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可提高工作效率的爬行式鐵軌間距檢測裝置,包括鐵軌主體、主殼體、太陽能板、電池和無線發射裝置,所述鐵軌主體的上方設置有主殼體,且主殼體的上表面鑲嵌有太陽能板,并且主殼體的內部設置有電池,所述主殼體的下表面螺栓固定有無線發射裝置,且無線發射裝置的右側設置有數據存儲裝置,所述主殼體的內部貫穿有第一驅動桿,且第一驅動桿的后側設置有第二驅動桿,并且第一驅動桿的外端和第二驅動桿的外端均設置有第一轉輪,所述第一轉輪位于主殼體的外側,所述第一驅動桿的表面鑲嵌有錐齒輪,且錐齒輪的后側嚙合有第一電機,并且第一電機設置在主殼體的內部,所述第一驅動桿的表面和第二驅動桿的表面均鑲嵌有導向塊,且導向塊位于第一轉輪的內側,所述主殼體的左右兩側表面均螺栓安裝有電動伸縮桿,且電動伸縮桿的外端設置有傳動板,并且傳動板的外側表面鑲嵌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的外側設置有連接槽,且連接槽開設在第一轉輪的表面,所述主殼體的下方固定有安裝殼,且安裝殼的右端貫穿有第一安裝板,并且第一安裝板的左側設置有螺紋桿,所述螺紋桿設置在安裝殼的內部,且螺紋桿的左端連接有第二電機,所述安裝殼的左端貫穿有第二安裝板,且第二安裝板的外端和第一安裝板的外端均安裝有第二轉輪,并且第二安裝板的右側設置有紅外測距裝置,所述紅外測距裝置設置在安裝殼的內部。
優選的,所述第一驅動桿和第二驅動桿關于主殼體的中心線前后對稱設置,且第一驅動桿和主殼體之間以及第二驅動桿和主殼體之間均構成軸承連接,并且第一驅動桿的外端和第二驅動桿的外端均呈“T”字形結構設計。
優選的,所述第一轉輪的內部開設有限位槽,且限位槽和導向塊之間構成凹凸配合結構,并且第一轉輪通過限位槽和第一驅動桿之間構成左右滑動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貴明,未經李貴明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8833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