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能緊固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83587.6 | 申請日: | 2020-10-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0452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6 |
| 發明(設計)人: | 高亞斌;施安寧;崔志武;陳等賢;王新剛;趙鵬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蘭州恒通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L5/00 | 分類號: | G01L5/00;B61H1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涂琪順 |
| 地址: | 730200 甘肅省蘭州市皋***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智能 緊固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智能緊固器,包括掛鉤、推力軸承及絲桿,所述推力軸承的一端與所述掛鉤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絲桿轉動連接,所述絲桿上套裝有金屬盒,所述金屬盒的外側端鉸接有卡板,所述金屬盒的內側安裝有與所述絲桿螺紋連接的絲母,且所述絲母的端部安裝有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連接設置于所述金屬盒內的中央處理模塊。設置的拉力檢測單元將所述壓力傳感器的壓力值模擬量轉變為數字量,設置的電壓檢測單元檢測電池電壓值,并將所述壓力值和電壓值發送到微處理器,微處理器根據相應值控制指示模塊發送提醒信息,以對現場人員進行提醒,同時還將布防、撤防和警示信息進行發送,實現對智能緊固器使用過程中的監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鐵路貨車車輛的防溜領域,具體是一種智能緊固器。
背景技術
車輛溜逸是鐵路部門很重要的安全問題,其帶來的后果是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中斷行車運輸,甚至造成人員傷亡。為了防止貨車車輛溜逸事故的發生,目前采用緊固器來進行防溜。
鐵路行業標準TB/T 3095-2004規定:緊固器對手動制動機產生的軸線壓力應為10KN-14.7KN。傳統緊固器沒有壓力檢測功能,防溜實施人員全憑人為感覺緊固器是否拉緊,壓力是否達到標準不可知。同時,為了保證緊固器在實施防溜后其壓力始終保持,鐵路部門制定了人工定期巡檢制度,由此帶來的人身安全問題尤為突出。
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說明書CN109724737A和CN207850578U均公開了一種智能緊固器,其結構相似,在使用中無線模塊和指示燈兩者都在車輛底部,并隨著螺桿的轉動而轉動。這使得操作人員在轉動緊固器轉動螺桿時,要不停地探頭去找指示燈看壓力是否達到標準值,容易碰頭且費時,另外,無線模塊發射的信號受到車輛的阻擋而達不到長距離傳輸。鑒于此,我公司發明一種壓力檢測智能緊固器,中央處理模塊及指示燈處于緊固器末端的金屬盒上部,有效杜絕操作人員操作時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防溜效率及安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緊固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智能緊固器,所述智能緊固器包括掛鉤、推力軸承及絲桿,所述推力軸承的一端與所述掛鉤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絲桿轉動連接,所述絲桿上套裝有金屬盒,所述金屬盒的外側端鉸接有卡板,所述金屬盒的內側安裝有與所述絲桿螺紋連接的絲母,且所述絲母的端部安裝有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連接設置于所述金屬盒內的中央處理模塊,其中:
所述中央處理模塊包括微處理器、拉力檢測單元、通訊模塊及指示模塊,其中:
所述拉力檢測單元,與所述壓力傳感器連接,將所述壓力傳感器的壓力值模擬量轉變為數字量,并將所述壓力值進行發送;
所述微處理器,用于接收所述拉力檢測單元的壓力值,判斷壓力值是否達到布防設定值、撤防設定值和警示設定值,當壓力值達到布防設定值、撤防設定值或警示設定值時,通過通訊模塊發送布防信息、撤防信息或警示信息,并下發指示信號;
所述指示模塊,用于接收所述指示信號,并根據所述指示信號提醒現場人員。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金屬盒的內側還放置有電池,所述電池與所述中央處理模塊電連接;
所述電池及中央處理模塊分別位于所述金屬盒內的絲母兩側,所述金屬盒的開口處通過模塊壓蓋封堵。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金屬盒的兩側分別固定有銷軸,所述銷軸與所述卡板轉動連接,所述卡板上設置有限位件,以使所述卡板進行180度轉動限位。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中央處理模塊還包括電壓檢測單元,所述電壓檢測單元連接所述電池及微處理器,用于對所述電池的電壓值進行檢測,并發送給微處理器。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絲母與所述絲桿均采用相同結構的T型螺紋配合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蘭州恒通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未經蘭州恒通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8358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