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在電子設備之間感應充電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79540.2 | 申請日: | 2015-09-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5045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9 |
| 發明(設計)人: | D·R·卡薩爾;C·S·格拉哈姆;E·S·約爾 | 申請(專利權)人: | 蘋果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J50/10 | 分類號: | H02J50/10;H02J50/90;H02J7/00;G06F1/26 |
| 代理公司: | 中國貿促會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周磊 |
| 地址: | 美國加***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子設備 之間 感應 充電 | ||
本公開涉及在電子設備之間感應充電。公開了一種用于利用另一外部電子設備為電子設備感應充電的電子設備和方法。該電子設備可以包括外殼、定位于外殼內的電池以及耦接到電池的感應線圈。該感應線圈可以具有兩種或更多種操作模式,包括用于無線接收電力的電力接收操作模式,以及用于無線傳輸電力的電力傳輸操作模式。該電子設備還可以具有耦接到感應線圈的控制器,以用于選擇操作模式中的一個操作模式。
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15年9月17日、申請號為201580046364.6、題為“在電子設備之間感應充電”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本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要求2014年9月29日提交的名稱為“InductiveCharging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s”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62/056,827以及2015年6月4日提交的名稱為“Inductive Charging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s”的美國非臨時專利申請14/731,280的優先權,這兩個專利申請的內容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技術領域
本公開整體涉及電子設備,更具體地講,涉及利用第二電子設備為第一電子設備進行無線充電。
背景技術
一些電子設備包括可能需要外部電源進行再充電的一個或多個可再充電電池。這些設備常常可以利用常用或標準化電連接器或電纜充電。例如,一些設備可以利用通用串行總線(“USB”)連接器或電纜充電。然而,盡管具有標準化連接器和電纜,但每個設備都可能需要獨立或專用的電源來充電。在一些情況下,每個設備具有獨立電源在使用、存儲和/或運輸時可能難于負擔。
發明內容
通常,本文論述的實施方案涉及被配置為向第二外部電子設備感應或無線傳輸電力的電子設備。無線電力傳輸可用于為第一電子設備和/或第二電子設備的電池充電。電子設備可以包括感應線圈,該感應線圈可以被配置為與外部電子設備的感應線圈電子連通。在一些實施方案中,電連通感應線圈可以充當能夠在電子設備之間傳輸電力的傳輸線圈和/或接收線圈。這種電力傳輸可以增大接收電力的電子設備的電池電荷,同時減少傳輸電力的電池的電荷。能夠向外部電子設備傳輸電力的電子設備的感應線圈可以允許僅利用另一電子設備為電子設備的電池充電。這樣一來,為包括電連通感應線圈的一組設備中的一個或多個設備進行充電可能僅需要單根電纜或不需要電纜。
一些示例實施方案涉及便攜式電子設備,該電子設備包括限定開口的外殼、定位或設置于開口內的顯示器、定位于顯示器外部表面上的用戶輸入設備,以及定位于外殼內或上的電池。電池可以被配置為向顯示器提供電力。該設備還可以包括外殼內的傳輸感應線圈,并被配置為向接近外殼定位的外部設備無線傳輸電力。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傳輸感應線圈操作性地耦接到電池并被配置為從電池向外部設備無線傳輸電力。在一些實施方案中,該設備還包括接收感應線圈,該線圈定位或設置于外殼內并被配置為從接近外殼定位的外部設備無線接收電力。在一些實施方案中,該便攜式電子設備包括外殼內并且電耦接到電池的揚聲器。該便攜式電子設備還可以包括外殼內并電耦接到電池的麥克風。在一些情況下,用戶輸入設備是定位于設備的外表面上的觸摸傳感器或觸摸屏。
一些示例實施方案涉及電子設備,包括外殼、外殼內的電池以及外殼內并耦接到電池的感應線圈。該感應線圈可以被配置為在兩種或更多種操作模式下工作,操作模式包括:用于從外部設備無線接收電力的電力接收模式;以及用于向外部設備無線傳輸電力的電力傳輸模式。該設備還可以包括耦接到感應線圈并被配置為選擇感應線圈的操作模式的控制器。在一些情況下,控制器與電池電子連通并被配置為監視電池的電荷。在一些實施方案中,該設備可以包括顯示器、觸摸傳感器、設置于或定位于外殼內并電耦接到電池的揚聲器,以及設置于或定位于外殼內并電耦接到電池的麥克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蘋果公司,未經蘋果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7954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