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車載語音控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77107.5 | 申請日: | 2020-10-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3120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5 |
| 發明(設計)人: | 張寅;劉曉鵬;彭坤 | 申請(專利權)人: | 效生軟件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10L15/22 | 分類號: | G10L15/22;G10L15/18;G10L15/06;G10L17/00;G10L21/02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樂泓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385 | 代理人: | 王瑞 |
| 地址: | 200000 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車載 語音 控制 方法 | ||
本發明的一種車載語音控制方法,接收用戶發出的語音指令并對語音指令進行處理,處理后的語音同步進行語義識別、聲紋識別并獲取實時車載狀態,當三種狀態同時滿足條件要求時,向車載控制系統發送相應元器件控制操作命令,從而完成車載控制操作。通過對用戶語音信息的錄入、保存后,在用戶在此使用時,說出自己的命令短語,就可以進行相關的車載元器件控制,并且能夠保證整個操作過程中的安全性,提升了用戶用車使用體驗。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語音識別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是一種車載語音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工作節奏不斷提升,對汽車需求也逐年增長。人們需要在車內進行的工作、活動越來越多,并且在娛樂、休閑、工作的同時尋求著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方式。近年來,語音識別技術與車載系統的結合逐漸成為科研工作者及各大汽車生產商炙手可熱的研究領域。傳統的語音控制系統包含了以導航、無線網接入、DVD、電視、收音機為主的多媒體系統控制,此類語音控制系統對系統的要求并不高,但對于其他一些除多媒體控制系統外的汽車部件控制的操作,如車窗、車門、后備箱等,需要有較高的安全要求,因此在現有的語音識別基礎上,增加聲紋識別,從而使得此類安全性要求較高的系統更有保障。
聲紋識別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人耳聽辨試驗和探討聽音識別的可能性方面。隨著研究手段和工具的改進,研究工作逐漸脫離了單純的人耳聽辨。實驗室的勞倫斯·科斯塔目視觀察語譜圖進行識別,提出了“聲紋”的概念。之后,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通過機器自動識別人的聲音成為可能。后來有學者提出了基于模式匹配和概率統計方差分析的聲紋識別方法,而引起信號處理領域內許多學者的注意,形成了聲紋識別研究的一個高潮,其間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各種識別參數的提取、選擇和試驗上,并將倒頻譜、線性預測分析和簡稱等方法應用于聲紋識別。
語音識別技術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著名的Audry語音識別系統即第一個能夠識別出十個英文數字的發明誕生于ATTBell實驗室,這個系統是基于共振峰提取技術實現的。隨后,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對60年代正在逐步發展中的語音識別技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應用最為廣泛的動態規劃和線性預測分析兩種技術正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研究成果,線性預測技術在語音信號模型問題中的使用為以后技術的研究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車載語音技術早在2000年,國外通用公司就發布了世界首輛利用語音控制無線上網的汽車,由此開始了有關語音控制汽車的相關研究。在2001年國內也推出了車載手機,可以通過語音控制實現撥號功能,并且價格便宜。在2013年,比亞迪公司與Nuance公司合作,研發了Nuance車載語音系統。但是,我國自主研發的車載語音識別系統還沒有全面問世,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在2013年,國內提出了“車聯網”概念,開始了對車載語音識別領域的研究熱潮。
目前,車載語音識別技術還停留在一些簡單的、非關鍵性功能的元器件控制上,這些功能的實現也僅僅是為了保障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的安全,而在一些關鍵性功能上,如在汽車鎖閉狀態下,開啟車門、車窗、后備箱等,因缺乏安全性保障,從而無法應用這些功能。而在車主、或車主家人在未帶鑰匙的過程中,想開啟后備箱取一些遺落物品時,必須要折返獲取鑰匙,從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一種具有高安全性、便捷性的、并且可以離線使用的車載語音加聲紋識別的車載語音控制裝置,使得汽車使用體檢更加舒適,且保證安全。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車載語音控制裝置。該裝置能夠保證在離線狀態下,完成用戶的聲紋信息錄入、識別、反饋識別結果,最終實現控制汽車元器件。
發明內容
1.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的車載語音控制裝置難以在離線狀態下準確執行用戶的語音指令的問題。
2.技術方案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效生軟件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經效生軟件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77107.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