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自流式舷外冷卻器及船舶冷卻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73198.5 | 申請日: | 2020-10-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39966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19 |
| 發明(設計)人: | 魏志國;邱志強;劉春林;柯志武;林原勝;李勇全;柯漢兵;陳凱;李勇;李邦明;張克龍;呂偉劍;肖頎;茍金瀾;趙振興;代路;吳君;王俊榮;龐杰;黃崇海;戴春輝;勞星勝;柳勇;廖夢然;馬燦;楊小虎;宋蘋;陳列;李少丹;李獻領;陳朝旭;陶模;馮毅;鄭偉;周宏寬;劉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63H21/38 | 分類號: | B63H21/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呂偉盼 |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自流 式舷外 冷卻器 船舶 冷卻系統 | ||
本發明實施例涉及船舶冷卻器技術領域,提供一種自流式舷外冷卻器及船舶冷卻系統。該自流式舷外冷卻器設有待冷卻流體入口和已冷卻流體出口,其包括分別沿兩個方向布設的第一換熱管束與第二換熱管束,第一換熱管束和第二換熱管束的兩端分別連接有封頭,第一換熱管束兩端的封頭分別與待冷卻流體入口和已冷卻流體出口相連通,第二換熱管束兩端的封頭分別與第一換熱管束一端的封頭和已冷卻流體出口相連通,第二換熱管束的封頭與第一換熱管束的封頭的連通管路上設置有第一截止閥。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自流式舷外冷卻器及船舶冷卻系統,通過調節換熱管束與冷卻水的換熱面積,在不改變閥門流量或水泵轉速的情況下,滿足了不同工況下的熱負荷需求。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船舶冷卻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流式舷外冷卻器及船舶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傳統船舶冷卻系統中的冷卻器布置在艙內,為了滿足冷卻量需求及換熱效率,集中冷卻器的體積通常十分龐大,占用大量艙內有效空間,且海水管路長時間運行存在泄露、阻塞等問題;用于輸送海水的海水泵不僅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還會產生很大的噪音。針對上述缺陷,部分船舶開始采用舷外冷卻技術,將集中冷卻器放置在舷外,即舷體內外殼之間,并將冷卻器直接浸沒在冷卻水中對中間淡水回路的冷卻介質進行冷卻,降溫后的冷卻介質在中間淡水回路冷卻水泵驅動下冷卻各船用用戶。
在傳統舷外冷卻系統中,為了滿足船上各用戶在不同工況下的冷卻需求,通常需要根據用戶冷卻負荷的變化特點,通過閥門節流或水泵變轉速調節中間淡水回路的冷卻介質的流量供應,容易因泵偏離設計點或者閥門節流而產生較大的能量損失和振動噪聲。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自流式舷外冷卻器及船舶冷卻系統,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舷外冷卻器通過閥門節流或水泵變轉速調節中間淡水回路的冷卻介質流量以滿足不同的冷卻需求,導致較大的能量損失和振動噪聲的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自流式舷外冷卻器,設有待冷卻流體入口和已冷卻流體出口,包括分別沿兩個方向布設的第一換熱管束與第二換熱管束,所述第一換熱管束和所述第二換熱管束的兩端分別連接有封頭,所述第一換熱管束的兩端的封頭分別與所述待冷卻流體入口和已冷卻流體出口相連通,所述第二換熱管束的兩端的封頭分別與所述第一換熱管束的一端的封頭和所述已冷卻流體出口相連通,所述第二換熱管束的封頭與所述第一換熱管束的封頭的連通管路上設置有第一截止閥。
根據本發明一個自流式舷外冷卻器,所述第一換熱管束對應的兩個所述封頭和/或所述第二換熱管束對應的兩個所述封頭內分別設有分程隔板,所述分程隔板將所述封頭分為多個腔室以形成多管程流道。
根據本發明一個自流式舷外冷卻器,位于同一封頭內的一管程流道出口連接的所述腔室與相鄰的下一管程流道入口連接的所述腔室可連通或斷開,所述第一換熱管束的最后一個管程流道出口連接的所述腔室與所述第二換熱管束的第一個管程流道入口連接的所述腔室的連通管路上設置有所述第一截止閥,每一管程流道出口連接的所述腔室均與所述已冷卻流體出口相連通。
根據本發明一個自流式舷外冷卻器,每一管程流道出口連接的所述腔室與所述已冷卻流體出口的連通管路上設置有截止閥。
根據本發明一個自流式舷外冷卻器,所述第一換熱管束和所述第二換熱管束均呈矩陣式排列,所述第一換熱管束的相鄰兩排換熱管之間設置一排所述第二換熱管束的換熱管。
根據本發明一個自流式舷外冷卻器,所述第一換熱管束和/或所述第二換熱管束的換熱管為弧形管。
根據本發明一個自流式舷外冷卻器,所述第一換熱管束在垂直于其長度方向上的管間距等于所述第二換熱管束的換熱管的外徑。
根據本發明一個自流式舷外冷卻器,所述第一換熱管束和所述第二換熱管束布設于舷體的內殼和外殼之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經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73198.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