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及船舶冷卻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73195.1 | 申請日: | 2020-10-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57036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12 |
| 發明(設計)人: | 魏志國;柯漢兵;李勇;陳凱;林原勝;李邦明;柯志武;趙振興;李華鋒;宋飛飛;勞星勝;李獻領;張克龍;代路;肖頎;茍金瀾;吳君;王俊榮;龐杰;黃崇海;戴春輝;柳勇;呂偉劍;廖夢然;馬燦;楊小虎;宋蘋;陳列;李少丹;陳朝旭;陶模;馮毅;鄭偉;周宏寬;劉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63H21/38 | 分類號: | B63H21/38;F28D7/00;F28F9/02;F28F1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呂偉盼 |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船舶 舷外共形 冷卻器 冷卻系統 | ||
本發明實施例涉及船舶冷卻器技術領域,提供一種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及船舶冷卻系統。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設有冷卻水入口及冷卻水出口,其包括換熱管束,所述換熱管束分布于舷體的內殼與外殼之間,所述換熱管束中的換熱管的外徑從靠近冷卻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冷卻水出口的一端逐漸減小。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及舷外共形冷卻系統,通過將換熱管束設置在舷體的內殼和外殼之間,并使換熱管的外徑從靠近冷卻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冷卻水出口的一端逐漸減小,一定程度上均衡了殼程流道內流經換熱管束各管段的冷卻水流量,提高了冷卻器的換熱能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船舶冷卻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及船舶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傳統船舶冷卻系統中的冷卻器布置在艙內,占用大量艙內有效空間,且海水管路長時間運行存在泄露、阻塞等問題;用于輸送海水的海水泵不僅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還會產生很大的噪音。針對上述缺陷,部分船舶開始采用舷外冷卻技術,將集中冷卻器放置在舷外,即舷體內外殼之間,并將冷卻器直接浸沒在冷卻水中對中間淡水回路的冷卻介質進行冷卻,降溫后的冷卻介質在中間淡水回路冷卻水泵驅動下冷卻各船用用戶。
在傳統舷外冷卻系統中,通常借助加熱海水產生的自然循環實現熱量導出,但這種舷外冷卻器體積較大。進而有產品借助舷外水流與船體的相對速度產生強迫循環帶走熱量,但是由于舷外冷卻器的殼程流道內的冷卻水流量分布不均,導致換熱能力不佳。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及船舶冷卻系統,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舷外冷卻器的殼程流道內冷卻水流量分布不均,導致換熱能力不佳的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設有冷卻水入口及冷卻水出口,包括換熱管束,所述換熱管束分布于舷體的內殼與外殼之間,所述換熱管束中的換熱管的外徑從靠近所述冷卻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冷卻水出口的一端逐漸減小。
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所述換熱管從所述冷卻水入口的中心軸線向所述冷卻水出口的一側傾斜。
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所述換熱管的壁厚均勻。
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所述換熱管束的排列橫截面上留出冷卻水的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將所述換熱管束分成多個管束區域。
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所述引流通道包括干支通道和多個分支通道,所述干支通道連通冷卻水進口水室和冷卻水出口水室,每一所述分支通道連通所述干支通道和所述分支通道兩側的管束區域。
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還包括殼體,所述換熱管束安裝于所述殼體內,所述殼體包括相對設置的內側殼壁和外側殼壁,所述內側殼壁與所述內殼共形,所述外側殼壁與所述外殼共形。
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所述換熱管束垂直于其長度方向固定有冷卻水分程隔板,形成多個并列的冷卻水流道。
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還包括與所述換熱管束兩端連通的封頭,所述封頭內設有待冷卻流體分程隔板,所述待冷卻流體分程隔板將所述換熱管束分為多組以形成多管程流道。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船舶冷卻系統,包括循環泵、用戶換熱器和上述任一種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所述用戶換熱器的用戶冷卻介質出入口分別與所述換熱管的兩端相連通,所述循環泵安裝于所述用戶換熱器和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的連通管路上。
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船舶冷卻系統,還包括自流發生器,所述自流發生器與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卻器的冷卻水入口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經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7319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