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發光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37860.1 | 申請日: | 2020-10-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388680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22 |
| 發明(設計)人: | 邱一國;賴隆寬;陳廷楷;林峻弘 | 申請(專利權)人: | 隆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33/58 | 分類號: | H01L33/58;H01L25/07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誠同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國 |
| 地址: | 中國臺灣新竹***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光 裝置 | ||
一種發光裝置,包括基板、多個發光元件及導光結構。發光元件設置于基板上。導光結構設置于基板上,導光結構分隔發光元件并連續圍繞發光元件,導光結構與發光元件彼此分離,發光元件發出的光能進入到導光結構內而使導光結構發光,導光結構由折射率為1.1至3的材料制成。本發明的導光結構可在大量減少發光二極管的數量及采用較薄的擴散結構的情況下仍使發光裝置保有良好的亮度均勻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包括導光結構的發光裝置。
背景技術
自身無法發光的顯示器可利用背光模塊來獲得光源的供給。一般而言,背光模塊可分為側光式(edge type)及直下式(direct type)。
就直下式背光模塊而言,會在發光二極管陣列上設有擴散片,以減少顯示器在顯示時發生亮度不均勻(Mura)的現象。為改善亮度不均勻的現象,也可考慮增加發光二極管的數量或者提高光學距離(optical distance,OD)。然而增加發光二極管的數量,會提高材料成本以及制造成本。提高光學距離,會使背光模塊變厚,不利于背光模塊的薄型化。
因此,如何在不增加發光二極管的數量及不提高光學距離的情況下還能改善亮度不均勻的現象成為本領域亟待解決的課題。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發光裝置,其通過特殊的導光結構,能使發光二極管發出的光適當地部分反射、部分折射及部分穿透,因此能夠在不增加發光二極管的數量及不提高光學距離的情況下改善亮度不均勻的現象。本發明的導光結構甚至可在大量減少發光二極管的數量的情況下仍使發光裝置保有良好的亮度均勻度。
本發明提供的發光裝置包括基板、多個發光元件及導光結構。發光元件設置于基板上。導光結構設置于基板上,導光結構分隔發光元件并連續圍繞發光元件,導光結構與發光元件彼此分離,發光元件發出的光能進入到導光結構內而使導光結構發光,導光結構由折射率為1.1至3的材料制成。
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材料包括硅膠(silicon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環氧樹脂、玻璃、石英、無機粒子或其組合。
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無機粒子是選自由氧化鋁、硫酸鋇、氧化鎂、氧化鋯及氧化硅所構成的群組。
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發光裝置還包括擴散結構設置于發光元件、導光結構及基板上,擴散結構接觸導光結構。
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發光元件的相鄰兩者之間的導光結構的寬度大于導光結構與相鄰兩發光元件的其中一者之間的距離。
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寬度與距離的比值大于或等于3。
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發光裝置還包括封裝材,填充于導光結構與發光元件之間,封裝材由折射率為大于或等于1.1并小于1.6的另一材料制成。
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導光結構包括多個導光單元,各導光單元連續圍繞發光元件的其中一者。
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導光結構的可見光穿透率大于導光結構的可見光反射率。
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材料為半透明材料。
應當理解,以上一般性敘述和以下詳細敘述都是示例性的,旨在提供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進一步解釋。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以下對于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參考附圖,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本發明:
圖1為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的上視示意圖;
圖2為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隆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隆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3786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