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抗轎車制動前俯的主動控制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119505.1 | 申請日: | 2020-10-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7244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1-28 |
| 發明(設計)人: | 魏道高;張宇航;劉帥康;王偉;趙文超;黃濤生;汪惟佳;董玉德 | 申請(專利權)人: | 合肥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0G17/08 | 分類號: | B60G17/08;B60G17/015 |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企業)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貞 |
| 地址: | 230009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轎車 制動 主動 控制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抗轎車制動前俯的主動控制裝置,屬于汽車技術領域。包括一對控制機構;一對控制機構為前控制機構和后控制機構,且結構相同;所述控制機構包括阻尼器、液壓油缸、第一換向閥、第二換向閥、油泵和液壓油箱,構成液壓控制回路;阻尼器為磁流變半主動阻尼器;液壓油缸為活塞式液壓油缸;液壓油缸的活塞桿外端和阻尼器的活塞桿外端固定連接;使用時,所述前控制機構設于車架前部和前橋殼之間,所述后控制機構設于車架后部和后橋殼之間。本發明利用制動踏板的松開和閉合來控制液壓油路中的電磁閥的開關,驅動本發明裝置工作,以此來保證磁流變半主動阻尼器提供阻尼力的及時性,故該抗轎車制動前俯的主動控制裝置執行起來更加穩定可靠。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汽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抗轎車制動前俯主動控制裝置。
技術背景
目前一些懸架設計師多是通過改變車輛的一些幾何參數,或是通過改變調整縱傾中心的位置來削弱轎車的制動前俯現象。經過對轎車制動前俯量的理論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轎車的制動前俯量是和轎車的質心高度、軸距、制動力分配系數以及縱傾中心的位置有關,當質心高度、軸距、制動力分配系數等參數選定之后,懸架設計師可以通過選擇縱傾中心的位置來獲得預期的抗前俯效果。但為了減少車輪傳到轎車車身上的沖擊力,縱傾中心的選擇一般不能達到理想的無前俯效果,即制動時仍有一定程度的前俯現象。一種擺臂結構、雙橫臂式前獨立懸架及汽車,在不影響整體性能的前提下,令上、下擺臂呈非平行的位置關系以提升抗點頭能力,從而改善整車的操縱穩定性。但是受到懸架結構性能、駕乘人員舒適性等因素的影響,上述發明對制動前俯的改善能力有限,更不能完全消除汽車的制動前俯現象。另一種包含摩擦式接近分離力產生裝置在內的抗車輛制動前俯的裝置,利用摩擦力將汽車制動前俯的能量通過熱能耗散出去,來減弱汽車制動點頭現象,實現汽車制動點頭抑制系統和制動系統的協調控制,提高車輛的舒適性;但是該裝置對摩擦力產生裝置的材料性能要求較高,摩擦產生的高熱量對摩擦材料的損傷較大,而且同樣不能完全消除汽車的制動前俯現象。
發明內容
為了實現轎車制動減速度隨機變化時能夠有效主動控制,使轎車的制動前俯量理論值為零,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抗轎車制動前俯的主動控制裝置。
一種抗轎車制動前俯的主動控制裝置包括一對控制機構;一對控制機構為前控制機構和后控制機構,且結構相同。
所述控制機構包括阻尼器1、液壓油缸2、第一換向閥3、第二換向閥9、油泵5和液壓油箱6,構成液壓控制回路。
所述阻尼器1為磁流變半主動阻尼器。
所述液壓油缸2為活塞式液壓油缸。
所述液壓油缸2的活塞桿外端和阻尼器1的活塞桿外端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換向閥3為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第一換向閥3的第一工作口A連通著液壓油缸2的低壓回油口23,第一換向閥3的第二工作口B連通著液壓油缸2的高壓進油口24,第一換向閥3的進油口P連通著油泵5的出油口,第一換向閥3的回油口T連通著液壓油箱6。
所述第二換向閥9為兩位兩通電磁換向閥,第二換向閥9的工作油口連通著液壓油缸2的卸荷口25,第二換向閥9的回油口連通著液壓油箱6。
使用時,所述前控制機構設于車架前部和前橋殼之間,所述后控制機構設于車架后部和后橋殼之間;所述第一換向閥3、第二換向閥9分別與轎車的制動踏板電連接。
進一步限定的技術方案如下:
所述油泵5出油口的管道上依次串聯著調整閥4和單向閥7,所述單向閥7出口通過三通管分別連通著第一換向閥3的進油口P和第一溢流閥8的進油口。
所述第二換向閥9的工作油口通過三通管分別連通著液壓油缸2的卸荷口25和第二溢流閥10的進油口。
所述前控制機構的液壓油缸2的缸體固定連接車架前部,前控制機構的阻尼器1的缸體固定連接前橋殼中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合肥工業大學,未經合肥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1950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