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地下隧道出入地與高架橋連接的過渡段結構及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09356.0 | 申請日: | 2020-10-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8191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29 |
| 發明(設計)人: | 許洪偉;張迪;彭莉超;陳登科;李越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29/045 | 分類號: | E02D29/045;E01B1/00;E02D5/22;E02D29/02;E01D21/00;E01F8/00;H02G9/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代嬋 |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地下 隧道 出入 高架橋 連接 過渡 結構 施工 方法 | ||
1.一種地下隧道出入地與高架橋連接的過渡段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線路縱向延伸的過渡段結構體,所述過渡段結構體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兩側分別設有側墻,形成U型槽,所述過渡段結構體內設有用于支撐道床結構的車道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隧道出入地與高架橋連接的過渡段結構,其特征在于:過渡段結構體的一端與地下線隧道連接,過渡段結構體的另一端與高架橋或高路基連接;過渡段結構體內的車道板一端與地下隧道內的箱涵的道床底面對接,車道板的另一端與高架橋或高路基上的道床底面對接;所述車道板沿線路縱向呈斜坡設置。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下隧道出入地與高架橋連接的過渡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段結構體內位于底板與車道板之間設有承重墻/承重柱,所述車道板通過承重墻/承重柱支撐在底板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隧道出入地與高架橋連接的過渡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段結構體與高架橋或路基對接的分界端部設有擋水墻;所述擋水墻的下端固定在過渡段結構體的底板上,所述擋水墻的上端與車道板固定連接;擋水墻的上端高于設計水位。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下隧道出入地與高架橋連接的過渡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段結構體內位于底板與車道板之間采用混凝土填充代替承重墻/承重柱。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下隧道出入地與高架橋連接的過渡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道板上位于道床結構的兩側設置排水溝;過渡段結構體兩側的側墻的頂面高于設計水位。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隧道出入地與高架橋連接的過渡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段結構體與高架橋或路基對接的分界端的車道板高度高于設計水位。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隧道出入地與高架橋連接的過渡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下方設置底板墊層;
所述底板下方設置有復合地基或承載樁/抗拔樁;過渡段結構體的側墻上設置強弱電電纜支架;過渡段結構體的側墻頂面設置聲屏障、接觸網、防拋網。
9.一種地下隧道出入地與高架橋連接的過渡段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采用明挖法對地面進行清表,結合設計水位、地層情況施工復合地基或承載樁/抗拔樁;
敷設墊層,施作結構底板;
根據線路縱坡確定車道板的軌面標高,施作底板兩側的結構側墻,形成U型槽,在U型槽內施作承重墻/承重柱及車道板結構,形成過渡段結構體;
施作過渡段結構體與高架橋分界端部的擋水墻;
在車道板上施作道床結構及排水溝。
10.一種地下隧道出入地與高架橋連接的過渡段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采用明挖法對地面進行清表,結合設計水位、地層情況施工復合地基或承載樁/抗拔樁;
敷設墊層,施作結構底板;
根據線路縱坡確定車道板的軌面標高,施作底板兩側的結構側墻,形成U型槽,在U型槽內的底板上填充混凝土至設定位置,形成車道板;
在車道板上施作道床結構及排水溝。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09356.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