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車聯網的車速控制方法、裝置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102391.X | 申請日: | 2020-10-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6109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22 |
| 發明(設計)人: | 侯琛 | 申請(專利權)人: | 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29/08 | 分類號: | H04L29/08;G07C5/0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兆林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聯網 車速 控制 方法 裝置 系統 | ||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用于車聯網的車速控制方法、裝置及系統,可以依據目標車輛的狀態信息,獲得該目標車輛當前連接的第一路側設備,及其同側相鄰的第二路側設備各自的設備信息,這兩個路側設備之間的物理距離、切換時長,從而利用獲得的這些參數,獲得目標車輛滿足切換控制條件下的車速控制范圍,這樣,計算機設備在響應針對目標車輛的路側設備切換請求,控制目標車輛在相鄰兩個路側設備之間通信連接切換的同時,按照車速控制范圍調控目標車輛的行駛速度,保證目標車輛有充足時間在相鄰的兩個路側設備之間的信號重疊區域內,完成該目標車輛與這兩個路側設備之間的通信連接切換,避免車輛在該切換過程中消失。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車聯網應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車聯網的車速控制方法、裝置及系統。
背景技術
車聯網即車輛物聯網,是以行駛中的車輛為信息感知對象,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車與云平臺、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車內等全方位網絡鏈接,提升車輛整體的智能駕駛水平,為用戶提供安全、舒適、智能、高效的駕駛感受與交通服務,同時提高交通運行效率,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
目前,隨著智能交通管理及車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交通管理系統中的路側設備(或稱路側單元,Road Side Unit,RSU)與車載終端(或稱車載單元,On Board Unit,OBU)采用短距通信方式進行通訊,實現車輛身份識別,電子扣費,實現不停車、免取卡,建立無人值守車輛通道等功能,還能夠預測車輛可能會遇到的交通威脅,提前通知駕駛員調整駕駛狀態,以避免交通威脅。
其中,在車輛經過相鄰的兩個RSU的交界區域時,需要車載終端OBU斷開當前通信連接的RSU,切換到與車輛行駛方向上相鄰的下一個RSU通信連接,在該切換過程中,為了避免“車輛失蹤”即車輛的車載終端OBU與RSU失聯,現有技術通常是控制車輛以道路規定的最大速度駛過相鄰兩個RSU的交界區域,非常危險,且無法可靠避免“車輛失蹤”。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為了保證車輛在道路行駛過程中時刻處于“在線狀態”,維持車輛的車載終端與至少一個路側設備之間的通信連接,本申請實施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方面,本申請提出了一種用于車聯網的車速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獲取目標車輛的狀態信息,所述狀態信息包括所述目標車輛的行駛速度、行駛方向、行駛位置;
依據所述狀態信息,獲得所述目標車輛的第一路側設備和第二路側設備各自的設備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路側設備與所述第二路側設備之間的物理距離、切換時長;其中,所述第一路側設備是指在所述行駛位置所處路段對應的,當前與所述目標車輛通信連接的路側設備,所述第二路側設備是指所述目標車輛的行駛方向上,與所述第一路側設備同側相鄰的路側設備;
利用所述第一路側設備和所述第二路側設備各自的設備信息、所述物理距離以及所述切換時長,獲得所述目標車輛滿足切換控制條件下的車速控制范圍;其中,所述切換控制條件是指所述目標車輛在所述第一路側設備與所述第二路側設備之間的信號重疊區域內行駛,能夠完成所述第一路側設備與所述第二路側設備之間的通信連接切換的條件;
響應針對所述目標車輛的路側設備切換請求,按照所述車速控制范圍,調控所述目標車輛的行駛速度,并控制所述目標車輛從所述第一路側設備切換至所述第二路側設備建立通信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利用所述第一路側設備和所述第二路側設備各自的設備信息、所述物理距離以及所述切換時長,得到所述目標車輛滿足切換控制條件下的車速控制范圍,包括:
獲取處于正常工作狀態下的路側設備的第一通信半徑,以及路側設備故障率;
利用所述路側設備故障率、所述第一通信半徑、所述物理距離以及所述切換時長,獲得所述目標車輛滿足切換控制條件下的車速控制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經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102391.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