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動物性生物樣品中納米級塑料顆粒的檢測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85311.4 | 申請日: | 2020-10-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1342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15 |
| 發明(設計)人: | 申河清;高洪影;張一可;林怡 | 申請(專利權)人: | 廈門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30/02 | 分類號: | G01N30/02;G01N30/06;G01N30/72;G01N30/86 |
| 代理公司: | 廈門南強之路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馬應森 |
| 地址: | 361005 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動物性 生物 樣品 納米 塑料顆粒 檢測 方法 | ||
一種動物性生物樣品中納米級塑料顆粒的檢測方法,涉及利用動物性生物樣品的生物監測和組織臟器的毒理學研究領域。收集動物性海產品和嚙齒類實驗動物器官等生物樣品,將樣品內的塑料顆粒通過堿液消解釋放,利用消解產物本身的性質對納米塑料進行表面修飾,再利用固相吸附劑吸附、包裹混凝沉淀等作用萃取納米塑料;最終用Pyr?GC?MS聯用平臺檢測塑料特異性指示化合物濃度,并將指示化合物質量濃度轉換為納米塑料的質量。解決了常規膜過濾提取組織樣品中塑料時因濾膜孔徑不同及濾膜阻塞等帶來的問題。為納米塑料導致的健康問題以及人群暴露風險研究提供一種痕量和超痕量的污染分析手段。方法簡單、成本低、效益高且適用范圍廣。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物監測和組織臟器的毒理學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動物性生物樣品中納米級塑料顆粒的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自20世紀中葉塑料領域開始發展以來,全世界的塑料產量成指數型增長,塑料制品因其價廉、耐用等優勢在各個領域廣泛使用,特別是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的大量增加,直接導致了塑料廢棄物的逐年上升。由于塑料垃圾的管理不善,海洋便成為了大多數塑料垃圾的最終歸宿。這些塑料垃圾在海洋環境中的大量出現,直接影響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長。除了大顆粒的塑料垃圾外,經過物理和化學作用產生的,可進入體液循環的納米塑料是人群通過攝食海產品等食物暴露塑料污染的主要來源。
已有研究表明微納米塑料存在于整個海洋環境中,并對海洋生物造成威脅。這些污染降低或影響了海洋生物的運動能力、覓食行為和免疫系統功能,改變了脂質代謝并產生了神經毒性([1]Barbosa F,etal.A critical viewpoint on current issues,limitations,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 on micro-and nanoplastic studies:Fromthe detection to the toxicological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0;182:109089;[2]Barria C,et al.Effect of nanoplastics on fish health andperformance:A review.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0;151:110791.);造成內分泌失調、營養不良、炎癥、化學中毒、生長受阻、生育力下降等([1]Barbosa F,etal.A criticalviewpoint on current issues,limitations,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 on micro-and nanoplastic studies:From the detection to the toxicologicalassessment.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0;182:109089;[3]Peng L,etal.Micro-andnano-plastics in marine environment:Source,distribution and threats-Areview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698:12;[4]Sussarellu R,etal.Oyster reproduction is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Natl.Acad.Sci.U.S.A.2016;113:2430-2435;[5]von Moos N,etal.Uptake andEffects of Microplastics on Cells and Tissue of the Blue Mussel Mytilusedulis L.after an Experimental Exposure.Environ.Sci.Technol.2012;46:11327-11335;[6]Marsden P,et al.Microplastics in drinking water;9241516194;WorldHealth Organization2019.);也會由于個體、器官、組織、細胞和分子水平的機械損傷而引起死亡風險等([3]Peng L,etal.Micro-and nano-plastics in marine environment:Source,distribution and threats-A review.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698:12;[7]Ivleva N,et al.Microplastic in Aquatic Ecosystems.Angew.Chem.-Int.Edit.2017;56:1720-1739;[8]Nanoplastic should be betterunderstood.Nat.Nanotechnol.2019;14:299-299.)。然而,關于海洋生物樣品中納米塑料的提取和定量方法仍是空白。為了更好地評估納米塑料可能造成的人類健康風險并為其治理提供參考依據,需要填補該研究空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廈門大學,未經廈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8531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