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油氣回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73131.4 | 申請日: | 2020-10-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2130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14 |
| 發明(設計)人: | 何林;李鑫鋼;張美艷;王海清;隋紅;從海峰;廉景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D53/14 | 分類號: | B01D53/14;B01D53/00;B01D5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鞏克棟 |
| 地址: | 300072***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油氣 回收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油氣回收方法,所述油氣回收方法采用包括碳原子數為6~16的支鏈烷烴、直鏈烷烴、烯烴、芳烴或環烷烴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組合物質作為吸收劑,相較于現有的吸收劑而言不僅來源更廣,成本低,且具有更佳的吸收效果,與冷凝和吸附步驟結合,能夠較好地實現油氣回收,實現資源化利用,凈化后氣體達到排放標準,緩解環境壓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油氣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油氣回收方法。
背景技術
油氣逸散到大氣中,造成油品的蒸發損耗,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還帶來安全隱患和環境危害。另外,油氣是VOCs氣體之一,而VOCs是產生臭氧的前驅體,因此油氣的排放會造成環境嚴重污染。油氣中的不飽和烴、芳香烴更有使人體患上白血病等造血系統破壞的癥狀。
目前,油氣回收技術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吸附+吸收”、“冷凝+吸附”、“冷凝+膜分離”、“吸收+膜分離+吸附”等。
CN107051125A公開了一種油氣回收系統,其包括吸收系統,吸收系統又包括:吸收塔和再生塔、第一管路、第二管路以及第三管路。第一管路連接至吸收塔,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均連接于再生塔與吸塔之間。第一管路提供油氣并將其輸入至吸收塔,再生塔提供吸收劑,吸收劑經過第二管路輸入至吸收塔,與油氣相互作用完成后經過第三管路回流至再生塔,再生塔將回流的吸收劑分離為再生的吸收劑和回收的油氣。吸收系統設置了再生塔,其將回流的完成吸收的吸收劑分離為再生的吸收劑和回收的油氣,實現吸收劑的循環利用,使得油氣回收系統在缺少吸收劑的情況下仍能連續運行,同時節約工藝成本。
CN108114692A公開了一種用于油氣回收的二氧化硅吸附劑的制備方法,以聚苯乙烯微球作為模板,以正硅酸乙酯作為前驅體,以氫氧化銨作為催化劑制備聚苯乙烯涂覆微球,然后在四甲基氫氧化銨提供的堿性環境的催化作用下,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十二烷基二甲基芐基氯化銨、烷基二甲基氯化銨或烷基三甲基氯化銨中的一種或多種進行疏水改性,最后經煅燒得到二氧化硅空心微球,即用于油氣回收的二氧化硅吸附劑,具有不可燃性,避免積熱自燃現象發生,且接觸角大,疏水性能好,對油氣吸附效果好,同時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油氣回收效率高。
采用“吸附+吸收”工藝處理時,由于油氣的處理量大,所以對于吸附塔易吸附飽和,導致吸附塔的吸附負荷高。后續的吸收處理會導致C2,C3的累積,也會帶出汽油中的C2,C3組分。而采用“吸收+吸附”工藝可以實現資源化利用,降低吸附塔的負荷,去除率高。
CN111171867A公開了一種油氣回收方法,包括壓縮、吸收、冷凝、吸附、解吸五個過程,首先對油氣進行壓縮處理,處理后的油氣經過吸收塔吸收、然后將吸收塔內剩余油氣通入冷凝系統進行冷凝和氣液分離,并對分離出來的液體進行回收,接著將分離出的油氣通過活性炭吸附塔進行吸附處理,并對活性炭吸附塔內被活性炭吸附的油氣通過液環真空泵解吸,并將解吸之后的油氣回收。
但是現有技術中的這些方法,處理后油氣的排放濃度只能夠實現≤25g/m3的非甲烷總烴值,隨著環保要求日益嚴格,一些地區和行業已經要求油氣回收系統的非甲烷總烴排放值達到≤120mg/m3,甚至更高等級的排放要求。
因此,需要研究開發不同集成的油氣回收整套方法。
發明內容
鑒于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油氣回收方法,所述油氣回收方法采用碳原子數為6~16的支鏈烷烴、直鏈烷烴、烯烴、芳烴或環烷烴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組合的物質作為吸收劑,對油氣具有較佳的吸收效果;吸收與冷凝、吸附步驟結合,以資源形式回收了油氣,實現了資源化利用且凈化后氣體達到排放標準,解決了現有油氣處理后排放不達標的問題。
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大學,未經天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7313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