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建筑物特色靜態水景結構的建造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55913.5 | 申請日: | 2020-09-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5460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26 |
| 發明(設計)人: | 辛立勛;何曉穎;王策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琸源水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H3/00 | 分類號: | E04H3/00;E03B3/02;E03F5/10;E03F5/1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1105 | 代理人: | 孫金金;周濤 |
| 地址: | 200331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建筑物 特色 靜態 水景 結構 建造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建筑物特色靜態水景結構的建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屋頂雨水、地表雨水、地下雨水的收集與匯總,匯中后的雨水存儲至雨水收集池內;步驟二、雨水收集池內的雨水凈化處理得到清水;步驟三、清水儲存于雨水回用清水箱內;清水回用箱內的水輸送至水景池內,呈現出靜態水景;所述水景池與所述建筑物之間設置有連接帶,所述連接帶為可滲水結構,所述連接帶的下方設置有蓄水槽溝,所述蓄水槽溝內設置有導流管,所述導流管連接至所述雨水收集池的匯水口。本發明靜態水景設計模擬了自然雨水的循環過程,充分利用雨水將其作為水景的水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景系統,減少了后期的維護和管理費用,具有節約經濟的意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建筑物景觀設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建筑物特色靜態水景結構的建造方法。
背景技術
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呼聲越來越高的今天,水體在建筑物空間中飾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它能通過和其他要素的組合,來形成詩意而又富有人性的空間。水能 創造出影響人情緒的環境,靜態的水不僅僅具有鏡面反射效應,還具有凈化環境、 規劃空間、擴大空間、豐富環境色彩與環境氣氛的作用。
循環往復的水流,帶走塵埃,迎來財氣,營造出寧靜、閑適、雅致的辦公氛圍, 平靜透亮的水面映射出設計者與建造者的獨妙匠心。
大面積的建筑物及建筑物外部的硬質鋪裝覆蓋了原始的自然土層,一些不銹鋼鋪裝材料的運用取代了自然土壤地表,如果不采取適當措施,會阻止雨水的自然滲 透,影響地表水向地下水轉化,導致雨水資源流失,這將違背綠色生態的設計原則 及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同時,建筑物的車庫沖洗、綠化灌溉、道路澆灑及水景 補水等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如果使用自來水,既需要花費大筆的運行費用,又造成 了大量飲水資源的浪費。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建筑特色靜態水景結構的建造方法,本發明能夠減少建筑物場地內雨水的流失,提升場地自身蓄水能力,再經過一 系列的雨水凈化措施,對收集的雨水進行凈化處理,最后匯入特色水景中,形成可 持續發展的“綠色”水環境系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一種建筑物特色靜態水景結構的建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屋頂雨水、地表雨水、地下雨水的收集與匯總,匯中后的雨水存儲至 雨水收集池內;
步驟二、雨水收集池內的雨水凈化處理得到清水;
步驟三、清水儲存于雨水回用清水箱內;清水箱內的水輸送至水景池內,呈現 出靜態水景;所述水景池環繞建筑物設置,所述水景池與所述建筑物之間設置有連 接帶,所述連接帶為可滲水結構,所述連接帶的下方設置有蓄水槽溝,所述蓄水槽 溝內設置有導流管,所述導流管連接至所述步驟一中所述雨水收集池的匯水口。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水景池的建造包括以下步驟:
S1、鋪設底板;所述底板采用細石混凝土板;
S2、鋪設疏水結構板;
S3、鋪設素土夯實層;
S4、鋪設碎石墊層;
S5、鋪設鋼筋混凝土結構板;所述鋼筋混凝土結構板靠近所述連接帶的一側凸 起形成水池結構;
S6、鋪設水泥砂漿結合層;
S7、鋪設石材貼面。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S1中,在鋪設底板前,依次鋪設防水涂膜、下層防 水卷材、上層防水卷材、玻纖布。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在處于地下室頂板處的位置,底板鋪設的厚度為200mm, 在處于非地下室頂板處的位置,底板的鋪設厚度為350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琸源水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經上海琸源水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5591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