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水產養殖池塘尾水處理及循環利用系統和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39528.1 | 申請日: | 2020-09-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5903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01 |
| 發明(設計)人: | 劉建勇;蔡強;卓宏標;林松;傅學麗;楊榮業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海洋大學;湛江市國興水產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02F103/20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南鋒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千帆 |
| 地址: | 524000 ***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水產 養殖 池塘 水處理 循環 利用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水產養殖池塘尾水處理及循環利用系統和方法,包括排水砂井、沉淀池、生物處理池和化學處理池;排水砂井包括養殖尾水排放、未達標尾水排放、達標尾水排放控制裝置以及沉淀物收集控制裝置;沉淀池包括沉淀池尾水進入、沉淀池尾水排出、沉淀物排出控制裝置、沉淀池隔水墻以及顆粒沉淀物沉積區;生物處理池包括生物處理池尾水進入、生物處理池尾水排出裝置、沉淀物排出控制裝置、生物處理池隔水墻以及顆粒沉淀物沉積區;化學處理池包括化學處理池尾水進入、可回收尾水排出控制、尾水排出控制裝置和噴泉式曝氣機。本發明融合了物理、化學、生物三種處理手段,將這些有機廢棄物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化回收利用,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產養殖尾水的處理及循環利用系統和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我國水產品需求量逐年增大,水產養殖的規模也不斷逐漸擴大,但大排大放的傳統養殖模式仍占據主導地位,養殖尾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趨勢,導致近海海域有機物和無機磷濃度明顯上升,無機氮普遍超標,水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因此,養殖尾水處理與重復利用已成為研究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目前,國內外在水產養殖尾水處理領域已開展了大量的技術研究和應用,主要可分為物理處理技術、化學處理技術和生物處理技術三大類。物理處理技術以機械過濾和泡沫分離處理技術為主;在化學處理方面,除了使用甲醛、含氯消毒劑、生石灰、絮凝劑等化學藥劑外,臭氧由于具有強氧化性且極易分解無殘留的特性,在尾水處理中的應用也日益普遍;生物處理的技術手段則包括了水生植物、水生動物、人工濕地和微生物凈化等。其中,應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以及“利生素”、EM菌等復合微生態制劑產品的微生物凈化技術是處理養殖尾水最為常見的手段。
結合不同的處理技術,當前的水產養殖尾水處理模式包括池塘凈化、設施凈化和濕地凈化等。池塘凈化的處理效果受到過濾填料的影響,需定期清理和更換填料,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設施凈化技術含量更高,具有處理效果明顯且占地面積小等特點,不足之處是成本較高,生產實際中應用較少;相比之下,經人工濕地具有處理效果良好,成本低,能耗少,生態效益好等,凈化效果與濕地類型、填料厚度、填料種類、植物種類、植物數量有關,去污能力有限,在應對大量養殖尾水時會出現超負荷運行,處理效果難以保證,且受氣候影響較大,需因地制宜。
盡管目前的養殖尾水處理技術研究已取得較大的發展,但在目前的養殖生產實踐中,許多養殖戶與生產企業往往只關注經濟效益,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缺乏一套完善的尾水處理設施。因此,開發高效、低耗、低成本的尾水處理工藝成為解決我國池塘養殖尾水排放和水資源浪費等問題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水產養殖池塘尾水處理及循環利用系統和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水產養殖池塘尾水處理及循環利用系統,本系統按尾水處理順序依次包括排水砂井、沉淀池、生物處理池和化學處理池;所述排水砂井包括養殖尾水排放控制裝置、未達標尾水排放控制裝置、達標尾水排放控制裝置以及沉淀池和生物處理池沉淀物收集控制裝置;所述沉淀池包括沉淀池尾水進入裝置、沉淀池尾水排出裝置、沉淀池沉淀物排出控制裝置、沉淀池隔水墻以及沉淀池顆粒沉淀物沉積區域;所述生物處理池包括生物處理池尾水進入裝置、生物處理池尾水排出裝置、生物處理池沉淀物排出控制裝置、生物處理池隔水墻以及生物處理池顆粒沉淀物沉積區域;所述化學處理池包括化學處理池尾水進入裝置、可回收尾水排出控制裝置、化學處理池尾水排出控制裝置和噴泉式曝氣機。
進一步地,所述沉淀池隔水墻和所述生物處理池隔水墻分別設于所述沉淀池和所述生物處理池中間,使得沉淀池和生物處理池形成n字形;所述沉淀池的彎道處設有底部稍低的沉淀池顆粒沉淀物沉積區域,所述生物處理池的彎道處設有底部稍低的生物處理池顆粒沉淀物沉積區域。
進一步地,所述沉淀池尾水排出裝置和生物處理池尾水排出裝置為高度略低于對應池深的PVC管,所述PVC管上端密布有直徑0.5~1.0cm的小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海洋大學;湛江市國興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廣東海洋大學;湛江市國興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3952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