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植絨廢水短流程處理工藝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32761.7 | 申請日: | 2020-09-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7953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09 |
| 發明(設計)人: | 吳圣鋒;伍業洪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源新材料(廣州)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02F103/30;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0000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廢水 流程 處理 工藝 | ||
本申請涉及印染廢水處理的技術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植絨廢水短流程處理工藝。植絨廢水短流程處理工藝包括原水預處理、曝氣降解、氣浮脫色以及終濾排放;原水預處理包括初濾、絮凝與去粘,曝氣降解包括填料制備、填料的填充、曝氣與定時監測調整。本申請的一種植絨廢水短流程處理工藝可用于處理植絨布生產中產生的廢水,其具有工藝流程短、曝氣效果突出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印染廢水處理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植絨廢水短流程處理工藝。
背景技術
植絨印花在國內已有幾十年的生產歷史,其生產工藝路線主要為基本整理—染色—植絨—印花—烘干—成品,因此植絨產生的廢水主要包括絨毛染色廢水和印花植絨廢水。絨毛染色廢水是絨毛制作過程中產生的染色廢水,絨毛染脫水后的廢水含有大量絨毛;印花植絨廢水是清洗導帶上剩余粘合劑后得到的廢水,含有微量絨毛,且粘性較高。
在目前的相關技術中,通常是使用生化-氣浮法處理植絨廢水,先對廢水進行預處理,然后經過絮凝、氣浮、曝氣降解、二級氣浮,最后進行排放。然而,植絨廢水的粘性較高、絨毛含量高,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絨毛與廢水會粘附于設備、池壁和管道壁,尤其容易粘附于曝氣降解步驟用到的微生物填料載體的表面,這將導致微生物缺氧死亡而使調節池的生化處理能力逐漸降低;為了彌補調節池生化處理能力低下的問題,在一些相關技術中,在曝氣降解之后應用脈沖電解的工藝對植絨廢水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工藝步驟大致如下:格柵初濾、曝氣降解、脈沖電解、氣浮、砂濾、排放。
然而,發明人認為將脈沖電解工藝用于增強曝氣降解后的脫色效果,實際上并未能改善調節池中隨著曝氣時間的增加、曝氣降解效果逐漸變差的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改善調節池中曝氣降解逐漸變差的問題,本申請提供一種植絨廢水短流程處理工藝。
本申請提供的一種植絨廢水短流程處理工藝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植絨廢水短流程處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S1、原水預處理,
S1.1、初濾:收集絨毛染色廢水和印花植絨廢水并混合,然后進行初濾,得到初濾水;
S1.2、絮凝:向所述初濾水中加入絮凝劑,并調節pH值至7-9,攪拌、靜置、過濾,得到次濾水;
S1.3、去粘:向所述次濾水中加入強氧化劑,并調節pH值至7-9,反應至少2h,得到初調水;
S2、曝氣降解,
S2.1、填料填充:將載體填料均勻填充至曝氣塔內;
S2.2、曝氣:將所述初調水送入曝氣塔內,同時通入空氣進行曝氣;
S2.3、定時監測調整:曝氣期間定時對所述初調水進行COD測定和溶氧量測定,控制所述初調水的溶氧量的范圍為1.5-2.5mg/L,當所述初調水的COD小于600mg/L時,將所述初調水放入氣浮池;
S3、氣浮脫色;
S4、終濾排放。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一方面,采用初濾、絮凝的步驟,先除去原水中的大部分絨毛,減少絨毛粘附在載體填料表面的量,接著使用強氧化劑除去廢水中存在的粘合劑如丙烯酸、環氧樹脂等,降低原水的粘合力,使得原水中的絨毛的粘附性降低,絨毛更難粘附在載體填料表面,從而降低絨毛粘附、堵塞載體填料的風險,進而改善曝氣塔中曝氣效果隨曝氣時間的增加而逐漸變差的問題;同時,強氧化劑也能對原水中的染料進行脫色,縮短后續曝氣與氣浮所需要的時間。另一方面,由于曝氣降解的菌一般為嚴格好氧菌,對于好氧菌,其處于生長曲線的穩定期時,活性最強,代謝速率最快,因此在曝氣步驟中定期監測并隨時調節好氧菌在穩定期時所需要的液體中的溶氧量,能提高好氧菌的活性與代謝速率,從而增強曝氣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源新材料(廣州)有限公司,未經國源新材料(廣州)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3276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