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立體單元組合式停車庫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31825.1 | 申請日: | 2020-09-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99742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27 | 
| 發明(設計)人: | 張家水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家水 | 
| 主分類號: | E04H6/22 | 分類號: | E04H6/22;E04H6/42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長遠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黃樂瑜 |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州市***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立體 單元 組合式 車庫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立體單元組合式停車庫,包括多個并排設置的停車單元,其中:停車單元包括兩個相對的第一停車框架、第二停車框架和升降吊倉,升降吊倉設在兩個相對的第一停車框架和第二停車框架之間;升降吊倉包括第一驅動機構、吊倉框架、推進平臺、第二軌道、第二驅動機構和第三驅動機構,其中:推進平臺水平滑動安裝在吊倉框架上,第二軌道固定在推進平臺上,第一驅動機構用于帶動吊倉框架上下移動使第二軌道與停車位相對,第二驅動機構用于帶動推進平臺向靠近或遠離停車位方向移動,第三驅動機構用于驅動停車托盤從第一軌道滑動至第二軌道或從第二軌道滑動至第一軌道。本發明公開的停車裝置,任意相鄰的停車單元互不干涉,便于停車。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停車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立體單元組合式停車庫。
背景技術
車輛無處停放的問題是城市的社會、經濟、交通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的結果,立體停車設備的發展在國外,尤其在日本已有近30~40年的歷史,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經驗上均已獲得了成功。我國也于90年代初開始研究開發機械立體停車設備,距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歷程。由于很多新建小區內住戶與車位的配比為1:1,為了解決停車位占地面積與住戶商用面積的矛盾,機械式立體停車設備以其平均單車占地面積小的獨特特性,已被廣大用戶接受。
現有的立體停車場,在建設上每一層都是連體建設,車輛停車時,首先經一個固定的電梯式吊倉將車輛吊裝進入每一層,再由每一層的中轉設備轉運到對應的停車位,由于需要在每一層均設置中轉設備以及中轉通道,大大的增加了建設成本,設備投資成本和運行成本。
發明內容
為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立體單元組合式停車庫。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立體單元組合式停車庫,包括多個并排設置的停車單元,其中:
停車單元包括兩個相對的第一停車框架、第二停車框架和升降吊倉,第一停車框架和第二停車框架相對設置,升降吊倉設在兩個相對的第一停車框架和第二停車框架之間,第一停車框架和第二停車框架均具有多層停車位,每層停車位上設有第一軌道和停車托盤,停車托盤水平滑動安裝在第一軌道上,停車托盤可向靠近或遠離升降吊倉方向水平滑動,停車托盤用于停車輛;
升降吊倉包括第一驅動機構、吊倉框架、推進平臺、第二軌道、第二驅動機構和第三驅動機構,其中:
推進平臺水平滑動安裝在吊倉框架上,第二軌道固定在推進平臺上,第一驅動機構用于帶動吊倉框架上下移動使第二軌道與停車位相對,第二驅動機構用于帶動推進平臺向靠近或遠離停車位方向移動使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相連接,第三驅動機構用于驅動停車托盤從第一軌道滑動至第二軌道或從第二軌道滑動至第一軌道。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優化的方案,第一停車框架和第二停車框架的第一層停車位分別具第一車輛入口和第二車輛入口,車輛從第一車輛入口或第二車輛入口停到停車位。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優化的方案,第一車輛入口與第二車輛入口均與升降吊倉相對。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優化的方案,第二驅動機構包括油缸、滑塊和滑軸,滑塊固定在推進平臺的底部,滑塊滑動套裝在滑軸上,滑軸固定在吊倉框架上,油缸的缸體鉸接在吊倉框架上,油缸的伸縮端鉸接在推進平臺的底部,油缸的伸縮端的收縮帶動推進平臺在滑軸上滑動。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優化的方案,第三驅動機構包括齒條、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齒條安裝在停車托盤的底部,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分別安裝在推進平臺的兩端,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均與齒條嚙合,且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分別驅動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轉動,進而帶動停車托盤在第一軌道或/和第二軌道上滑動。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優化的方案,停車托盤底面設有滑輪,滑輪與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匹配。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優化的方案,停車托盤上設有充電插頭,便于對新能源汽車的充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家水,未經張家水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3182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