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鎂合金薄帶的高速機械攪拌鑄軋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017892.8 | 申請日: | 2020-09-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6459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08 |
| 發明(設計)人: | 婁花芬;蔡正旭;余康才;代曉騰;鄭曉兵;李凱;王同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鋁材料應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2D11/06 | 分類號: | B22D11/06;B22D1/00;B22D43/00 |
| 代理公司: |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專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劉佳音 |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鎂合金 高速 機械 攪拌 裝置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鎂合金薄帶的高速機械攪拌鑄軋裝置及方法,裝置包括前液處理系統和鑄軋系統,前液處理系統包括前液箱,前液箱側下部具有熔體入口、熔體出口,前液箱內部設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上方具有過濾裝置,所述第一隔板、過濾裝置、與前液箱側壁形成一個腔體,且該腔體與熔體出口連通,前液箱內部還具有第二隔板、機械攪拌裝置,頂部設有氣體通入管道;所述鑄軋系統包括一對水冷軋輥、鑄嘴,前液處理系統的熔體出口與鑄軋系統的鑄嘴相連通。采用本發明的裝置及方法,可以有效破碎鎂合金熔體中的氧化物顆粒,為后續鎂合金凝固提供有效形核核心,從而減小鎂合金鑄軋晶粒尺寸,避免生成粗大枝晶。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有色金屬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鎂合金薄帶的高速機械攪拌鑄軋裝置及方法,生產的鎂合金帶卷主要應用于3C電子、汽車、航空航天、印刷等領域。
背景技術
鎂合金具有質量輕、電子屏蔽性能好、防輻射、吸震能力強等眾多優點,在航空航天、交通運輸、3C電子等國民經濟主要行業和國防軍工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但是,鎂合金具有密排六方結構,加工成型困難。傳統的鎂合金板、帶材加工制備過程復雜冗長,常用的生產方式包括鑄造、鋸切、銑面、均勻化處理與加熱、熱軋、冷軋(含中間退火)等。導致鎂合金帶材成本居高不下,根據鎂合金的帶材寬度和厚度不同,價格在17-40萬元/噸不等,嚴重影響鎂合金帶材的市場競爭力。
鑄軋技術是一種短流程、低成本板帶坯生產技術,可以省去投資巨大的開坯、熱軋等設備,簡化生產工序、縮短生產周期、減少設備投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能源,非常適合制備像鎂合金一樣鑄軋性能優良、變形困難的材料,可以通過鑄軋技術直接生產板帶材。
鎂合金鑄軋凝固過程中,α-Mg在生長的同時向鄰近液相中排出Al、Zn等溶質元素造成溶質在枝晶間未凝固的液相中富集,形成粗大的枝晶組織,并且熔體凝固過程中溶質元素被排擠至鑄坯中心部位,形成中心線偏析和中心疏松,導致鑄軋鎂合金帶材強度和塑性不佳,無法滿足后續直接成形或冷變形的需求。因此,開發出具有細晶組織的鑄軋鎂合金帶材,使其具有較高的綜合力學性能,對鎂合金鑄軋技術的推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并且目前鎂合金鑄軋帶坯的厚度在5-8mm之間,無法滿足用戶對鎂合金薄帶的需求,所以鑄軋后的板坯仍需進行反復多道次熱加工,導致板材成材率下降,成本提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鑄軋鎂合金板坯厚度尺寸大,組織粗大,存在中心線偏析和中心疏松等問題,提出一種鎂合金薄帶的高速機械攪拌鑄軋裝置及方法,該方法可以降低鑄軋帶材厚度尺寸,細化鎂合金鑄軋晶粒,改善凝固末端的補縮條件,有利于避免或減輕顯微疏松,改善鑄軋顯微組織和力學性能,提高鑄軋帶材質量。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鎂合金薄帶的高速機械攪拌鑄軋裝置,包括前液處理系統和鑄軋系統,所述前液處理系統包括前液箱,前液箱側下部具有熔體入口、熔體出口,前液箱內部設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上方具有過濾裝置,所述第一隔板、過濾裝置、與前液箱側壁形成一個腔體,且該腔體與熔體出口連通,前液箱內部還具有第二隔板、機械攪拌裝置,頂部設有氣體通入管道;所述鑄軋系統包括一對水冷軋輥、鑄嘴,前液處理系統的熔體出口與鑄軋系統的鑄嘴相連通。
本發明中,機械攪拌裝置位于靠近熔體入口位置。前液箱中間位置設置的第二隔板,避免熔體攪拌時影響前液箱出口處熔體的流動,并且第二隔板減小攪拌空間,有利于提高熔體的攪拌效率。
本發明中,機械攪拌裝置的數量根據鑄坯尺寸和鑄軋速度進行匹配,機械攪拌裝置數量范圍為1-3個。
本發明中,所述過濾裝置為氧化鎂陶瓷過濾器,過濾鎂液攪拌時帶入的大顆粒夾雜和氧化物,保證鎂液的純凈度。
本發明中,前液箱內靠近熔體入口處設有測溫儀。
本發明還要求保護一種鎂合金薄帶的高速機械攪拌鑄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鋁材料應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鋁材料應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1789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