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定位系統、信號發射設備及信號接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002733.0 | 申請日: | 2020-09-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9893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18 |
| 發明(設計)人: | 淡江;潘添翼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S5/02 | 分類號: | G01S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孟維娜;高鶯然 |
| 地址: | 310051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定位 系統 信號 發射 設備 接收 方法 | ||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定位系統、信號發射設備及信號接收方法,涉及定位技術領域,系統包括定位處理設備、信號發射設備和信號接收設備,信號發射設備包括信號生成器和至少兩個天線,信號生成器用于生成攜帶目標標識的信號,并按照輪循各個天線的方式,向各個天線中的一個天線發送所生成的信號;天線用于發射所接收到的信號;信號接收設備用于接收各個天線發射的信號,確定一個輪循周期內接收到的信號的最大信號強度,基于最大信號強度,向定位處理設備發送表征主體位置的表征信息;定位處理設備用于接收信號接收設備發送的表征信息,根據表征信息定位主體的位置。應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實現對封閉環境內的主體進行定位。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定位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定位系統、信號發射設備及信號接收方法。
背景技術
在導航、救援、施工等場景中,通常需要對用戶、設備等主體進行定位。
現有技術中,通常基于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對主體進行定位。具體的,可以在主體上配置定位設備,定位設備基于GNSS獲得自身的位置,將定位設備的位置作為主體的位置。
應用現有技術雖然可以對主體進行定位,但是當主體處于室內、隧道、礦井等封閉環境時,導航衛星所發射的信號難以穿透障礙物到達定位設備,從而導致定位設備難以基于GNSS獲得自身的位置,進而也就難以對主體進行定位。因此,現在亟需一種定位方案,來對封閉環境內的主體進行定位。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定位系統、信號發射設備及信號接收方法,以實現對封閉環境內的主體進行定位。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定位系統,所述定位系統包括:定位處理設備、信號發射設備和信號接收設備,所述信號發射設備包括:信號生成器和至少兩個天線,所述信號生成器與各個天線有線連接,各個天線的信號覆蓋范圍不同,其中:
所述信號生成器,用于生成攜帶目標標識的信號,并按照輪循各個天線的方式,向各個天線中的一個天線發送所生成的信號,其中,所述目標標識用于表征配置有所述信號發射設備的主體;
天線,用于發射所接收到的信號;
所述信號接收設備,用于接收各個天線發射的信號,確定一個輪循周期內接收到的信號的最大信號強度,基于所述最大信號強度,向所述定位處理設備發送表征所述主體位置的表征信息,其中,所述輪循周期為:輪循各個天線的周期;
所述定位處理設備,用于接收所述信號接收設備發送的表征信息,根據所述表征信息,定位所述主體的位置。
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表征信息為:所述最大信號強度;
所述定位處理設備,具體用于接收所述最大信號強度,根據所述最大信號強度計算所述信號接收設備相對所述主體的距離,并根據所述距離和所述信號接收設備的位置定位所述主體的位置。
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信號接收設備,具體用于基于所述最大信號強度,計算所述信號接收設備相對所述主體的距離,作為表征信息,并向所述定位處理設備發送所述表征信息;
所述定位處理設備,具體用于接收所述信號接收設備發送的表征信息,得到所述信號接收設備相對所述主體的距離,并根據所述距離和所述信號接收設備的位置定位所述主體的位置。
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信號發射設備還包括切換開關,所述切換開關的第一端與所述信號生成器有線連接,所述切換開關的第二端包括多個連接觸頭,每一連接觸頭與一個天線有線連接;
所述信號生成器,具體用于按照輪循各個天線的方式,控制所述切換開關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端的各個連接觸頭中的一個連接觸頭連通,并通過連通的連接觸頭向其連接的天線發送所生成的信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00273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