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鋼管自動除銹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882336.0 | 申請日: | 2020-08-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5987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09 |
| 發明(設計)人: | 張偉;龍曉竣;夏文婷;雷冰;劉法謙;孟國哲;李偉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山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4B27/033 | 分類號: | B24B27/033;B24B41/02;B24B41/04;B24B41/06;B24B47/20;B24B47/2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創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李思坪 |
| 地址: | 510275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鋼管 自動 除銹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鋼管自動除銹裝置,包括除銹車和兩臺升降車;除銹車包括機架、內部行走機構和除銹機構;機架用于套在待除銹的鋼管外;內部行走機構包括內行走電機和內滾輪,內行走電機用于驅動內滾輪轉動,內滾輪設于機架的內部,內滾輪用于與鋼管的外表面抵接,內滾輪的轉動用于驅動除銹車沿鋼管的長度方向移動;除銹機構包括除銹電機和除銹刷,除銹電機用于驅動除銹刷轉動,除銹刷設于機架內,除銹刷用于與鋼管抵接;升降車設有能夠升降的滑塊,滑塊設有托管孔,兩臺升降車用于分布在鋼管的兩端,以使鋼管的兩端插入托管孔內;采用此方案后,將可切實解決現有技術無法實現自動除銹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鋼管自動除銹裝置。
背景技術
船舶中管道眾多,管道多樣化,管道直徑幾十毫米至幾百毫米、管道長度至二十多米。由于某特性船舶建造周期長,船舶建造時,需要儲備大量的鋼管。當完成船體結構的制造后,即開始進行管路鋪設,管路鋪設完成后,再進行打磨除銹和涂裝。早期時候,船廠將鋼管焊接完畢后,再進行打磨和涂裝,但該方案存在空間狹小,打磨除銹空間不足的問題,因此,后期改為將鋼管主體部位打磨除銹后,進行上船安裝,安裝完畢后,僅需要打磨處理焊接部位即可進行整體涂裝。該方案中的主體部位大部分在場內進行,利用吊車將鋼管放置在支架上,人工進行打磨,雖然操作空間大,但需要吊車配合進行翻轉、移位,以保障支架部位及底部完成除銹工作,存在人工效率低,可靠性差、容易遺漏除銹部位等問題,因此,急需一種可靠、高效率的自動除銹裝置,解決即將上船安裝的鋼管主體部位進行自動除銹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鋼管自動除銹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無法實現自動除銹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鋼管自動除銹裝置,包括除銹車和兩臺升降車;所述除銹車包括機架、內部行走機構和除銹機構;所述機架用于套在待除銹的鋼管外;所述內部行走機構包括內行走電機和內滾輪,所述內行走電機用于驅動所述內滾輪轉動,所述內滾輪設于所述機架的內部,所述內滾輪用于與所述鋼管的外表面抵接,所述內滾輪的轉動用于驅動所述除銹車沿所述鋼管的長度方向移動;所述除銹機構包括除銹電機和除銹刷,所述除銹電機用于驅動所述除銹刷轉動,所述除銹刷設于所述機架內,所述除銹刷用于與所述鋼管抵接;所述升降車設有能夠升降的滑塊,所述滑塊設有托管孔,兩臺所述升降車用于分布在所述鋼管的兩端,以使所述鋼管的兩端插入所述托管孔內。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鋼管自動除銹裝置還包括直導軌,所述直導軌上設有支墩,所述支墩用于承托所述鋼管;兩臺所述升降車活動安裝于所述直導軌的兩端,以使兩臺所述升降車均能沿所述直導軌的布置軌跡移動;所述除銹車置于兩臺所述升降車之間,所述除銹車的外部設有外滾輪,所述外滾輪活動安裝于所述直導軌上,以使所述除銹車能沿所述直導軌的布置軌跡移動。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兩臺所述升降車與所述除銹車相對的表面均設有磁鐵,所述除銹車與兩臺所述升降車相對的表面均設有止擋,所述止擋用于與所述磁鐵吸合。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升降車設有豎向導軌、滑輪組和直線電機;所述豎向導軌內活動安裝有所述滑塊,所述滑輪組設于所述滑塊的上方,所述直線電機連接有鋼絲繩,所述鋼絲繩繞過所述滑輪組與所述滑塊連接,所述直線電機用于拉動所述滑塊升降。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托管孔的底部包括兩個相互連接的托管平面,兩個所述托管平面連接為截面呈張開狀。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內行走電機包括第一內行走電機和第二內行走電機,所述內滾輪包括第一內滾輪和第二內滾輪;所述第一內行走電機連接有第一轉軸,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一內滾輪連接;所述第二內行走電機連接有第二轉軸,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二內滾輪連接;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呈張開狀,以使所述第一內滾輪與所述第二內滾輪能夠與所述鋼管上部相對的兩側對稱抵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山大學,未經中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88233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