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D-泛醇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844266.X | 申請日: | 2020-08-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047851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4-11 |
| 發明(設計)人: | 王玉崗;李博;彭志國;張偉;王鈺;孫勇;李守壘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新和成精化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新和成藥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C231/02 | 分類號: | C07C231/02;C07C231/24;C07C235/08;C07D307/33 |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閑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15 | 代理人: | 張勛斌 |
| 地址: | 261000 山東省濰坊***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D?泛醇的制備方法,包括:將D?泛解酸內酯粗品用溶劑溶解,再經過脫色和過濾得到的D?泛解酸內酯溶液,然后將D?泛解酸內酯溶液與3?氨基丙醇連續通入連續反應器中進行連續化反應,得到的反應液經過后處理得到所述的D?泛醇。該制備方法能克服規模化生產中的放大效應,并且能解決溶劑殘留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化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D-泛醇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泛醇,又名2,4-二羥基-N-(3-羥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或N-泛酰-3-丙醇胺,是對應于泛酸的醇。泛醇俗稱維生素原B5,屬于B族維生素的范疇。泛醇可分為混旋體(DL-型)、右旋體(D-型)和左旋體(L-型)3種形式,其中只有右旋體具有生物活性,左旋體沒有生物活性。
D-泛醇又名右泛醇,是一種粘度非常大的液體,其在40℃時的粘度就在10000厘泊以上。D-泛醇是D-泛酸的同效物,廣泛應用于醫療、食品、化妝品行業,具體制劑如口服液、眼藥水、復合維生素注射劑、洗發水、摩絲、潤膚霜等。
泛醇可以由泛解酸內酯與3-氨基丙醇經化學縮合制得,見Schnider,O.:Synthesis?of?panthenol?and?its?transformation?into?pantothenic?acid.JubileeVol.EmilBarell?1946,85-91等報道。
若以D-泛解酸內酯為原料,則可以選擇性的制備D-泛醇。工業生產上采用的就是該合成路線,一般在無溶劑條件下進行。CN?101851171?A報道了一種無溶劑反應,直接以D-泛解酸內酯與3-氨基丙醇一鍋法反應制備D-泛醇的方法,這是目前的主流生產工藝。由于該反應體系存在大量固體,產物D-泛醇的粘度又非常大,該方法存在反應時間長及轉化不完全的問題,生產效率低下,并且反應時間長也會導致旋光度下降。
目前也有一些文獻或者專利報道了溶劑存在條件下合成D-泛醇的工藝,如2002年浙江大學楊曉光碩士論文及現代化工(26),2006,186-188中分別報道在實驗室中以甲醇、乙醇為溶劑,D-泛解酸內酯為原料制得高純度的D-泛醇。然而該方法只適合實驗室小量制備,當投料量較大的時候,溶劑殘留量大,制備的產品存在色澤不好、比旋度下降的缺點。
CN?110028416?A報道了一種使用微通道反應器制備DL-泛醇的方法。該方法直接以熔融DL-泛解酸內酯與3-氨基丙醇進行反應,反應速率快、收率高,但由于D-泛醇高溫下易消旋生成混旋體,該方法不適用于高純度D-泛醇的制備。
目前主流的無溶劑工藝反應后不對產品進行進一步提純,在對反應轉化率提出極高要求的同時,也對原料質量提出極高要求。一般需要對拆分后得到的D-泛解酸內酯進行多次重結晶提純并徹底烘干(CN?101851171),而D-泛解酸內酯提純收率低,同時產生大量廢氣,對環境不友好。
此外,由于D-泛醇的粘度極高、流動性差,其在反應釜中的傳質效果很差,制備反應放大效應嚴重。首先,工業生產中常見局部超溫變質或反應不充分的情況,產品質量的控制面臨巨大挑戰;其次,隨著反應規模的擴大,成倍數延長的反應時間也極大的限制了該產品的產能。現有工藝的產能逐漸難以滿足日益增加的市場需求。
目前報道的泛醇制備工藝的研究均受限于泛醇的超高沸點性質,傾向于選擇無溶劑的形式進行反應,以避免泛醇與溶劑的分離。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D-泛醇的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能克服規模化生產中的放大效應,達到工業生產中縮短反應時間,減少原料殘留,保持產品旋光度的目的。
一種D-泛醇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D-泛解酸內酯粗品用溶劑溶解,再經過脫色和過濾得到的D-泛解酸內酯溶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新和成精化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新和成藥業有限公司,未經山東新和成精化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新和成藥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844266.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