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雨水收集的可調控水稻灌溉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745229.3 | 申請日: | 2020-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6954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03 |
| 發明(設計)人: | 劉寅;錢進;陸卞和;錢心緣;沈俊煒;朱鑫澤;唐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海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G25/00 | 分類號: | A01G25/00;A01G25/16;E03B3/02;E03F5/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 代理人: | 嚴海晨 |
| 地址: | 210098***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雨水 收集 調控 水稻 灌溉系統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基于雨水收集的可調控水稻灌溉系統,結構包括透水路面、雨水收集池、調蓄池、緩沖坡、灌溉調控模塊和退水尾管。透水路面設置在雨水收集池上方。雨水收集池和調蓄池構成雨水收集調蓄模塊,作用是調配輸送收集的雨水。緩沖坡布置在調蓄池上,緩沖坡設置一定斜度以應對暴雨徑流,可及時疏導雨水。灌溉調控模塊和退水尾管分別控制灌溉水的輸入與農田退水的排出。其優點在于結合雨水收集的技術方法轉變灌溉水來源、優化灌溉模式、重新收集農田退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現水稻灌溉系統的智能化監測。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一種基于雨水收集的可調控水稻灌溉系統,涉及節水型水稻灌溉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今,我國發展農業節水的重點之一就是改進田間灌水技術。在我國南方,水稻生產過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灌溉方式為間歇灌溉。但間歇灌溉方式在不同的水稻生長環境條件下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人為調控,且間歇灌溉方式和傳統的灌溉方式的水資源利用率水平不高。在水稻灌溉技術逐漸走向信息化、節水化、現代化的趨勢中,提高水稻生產過程中水資源利用率并實現水量控制成為研究重點。發展生態節水型水稻灌溉方式對于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率和可持續發展水平有重大意義。
在現有所采用的水稻灌溉技術方案中,為了實現水稻灌溉系統的自動化運行,往往會采用單一的灌溉形式。在大面積水稻灌溉的前提下,這種單一的灌溉形式會造成水資源浪費。由于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水量不同,若無法適時調控灌溉方式和灌溉水量,也會導致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如專利公開號為CN108094141A的發明專利公開的水稻自動澆灌裝置,其優點在于實現水稻自動澆灌的同時灌溉范圍廣且均勻,能夠通過噴口噴灌的方式較小程度地傷害水稻。但是該發明難以調控灌溉形式,無法根據灌溉需求對灌溉方式、灌溉水量進行適時調整,易造成水資源浪費。
在推廣節水型灌溉的過程中,大多數技術方案是通過對灌溉方式進行改進來達到節水目的,根據具體時間段的用水需求對灌溉方式進行調整,做到定時定點灌溉。目前很少有在調水源頭上實施節水建設或是從農田水循環過程中構建新的節水模式。如專利公開號為CN209995051U的實用新型專利一種水稻灌溉用可調型節水裝置,該裝置通過布設調節水管實現對灌溉方式的調節,其優點在于根據具體的需水量進行水量調節,達到節水目的。但該專利仍需利用河流等其他來源的水資源,且無法利用從農田退排出去的水。
僅針對水稻灌溉方式進行的節水型灌溉建設,它的節水效果有限。現階段生態節水型灌區建設需要一種可以從灌溉用水來源和農田水資源循環過程方面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技術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出的是一種基于雨水收集的可調控水稻灌溉系統,其目的在于彌補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種基于雨水收集的可調控水稻灌溉系統。該技術旨在改進傳統的水稻灌溉技術,發展一種生態型節水水稻灌溉系統。結合雨水收集的技術方法轉變灌溉水來源。通過實現對灌溉的自主調控,優化灌溉模式。同時本發明合理改進灌溉過程的水資源循環,重新收集農田退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此外該技術結合對水位水壓的實時監測實現水稻灌溉系統的智能化監測。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一種基于雨水收集的可調控水稻灌溉系統,其結構包括透水路面1、雨水收集池2、調蓄池3、緩沖坡4、灌溉調控模塊5和退水尾管6。其中所述的透水路面1設置在雨水收集池2上方。所述的雨水收集池2和調蓄池3構成雨水收集調蓄模塊,作用是調配輸送收集的雨水。所述的緩沖坡4布置在調蓄池3上,緩沖坡4設置一定斜度以應對暴雨徑流,可及時疏導雨水。所述的灌溉調控模塊5和退水尾管6分別控制灌溉水的輸入與農田退水的排出。
所述的透水路面1上布設透水磚11,具體的透水磚11材料可用生態砂基透水磚,磚間設置縫隙可供雨水滲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海大學,未經河海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4522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