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層網狀木托盤上料裝置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711038.5 | 申請日: | 2020-07-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6258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13 |
| 發明(設計)人: | 馬續創;俞洪杰;岳國富;郭韡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5G61/00 | 分類號: | B65G61/00;B65G59/02;B65G47/74 |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李新苗 |
| 地址: | 710032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多層 網狀 托盤 裝置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多層網狀木托盤上料裝置及方法,包括過橋裝配和橫移裝配,橫移裝配設于過橋裝配上且兩者滑動連接,橫移裝配夾持有木托盤,橫移裝配可帶動木托盤上下及橫向運動。本發明由立柱和橫梁提供一種門式結構,方便上游木托盤輸送設備輸送木托盤;小框架和大框架組成橫移裝配的行走通道,其上部開口度大于橫移裝配的上部的寬度,方便安裝和拆卸時吊出。通過設置橫梁裝配可以擴展夾持單元的數量,以實現對不同數量木托盤的夾持,通過氣缸調節兩個機械手的開口度,可以夾持不同寬度的木托盤,滿足對不同形狀木托盤的夾持。該裝置節約了人力成本。相比人力搬運和叉車運送,該技術方案大大地降低了現場工人的勞動強度;操作簡便,效率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鋁帶材橫切垛板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層網狀木托盤上料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在鋁帶材精整行業,尤其是板帶橫切垛板領域,需要使用某種耗材作為包裝成品板的底盤。這種底盤具有一次性、耗量大的特點。為了經濟性和實用性的原則,需要選擇一種廉價且具備足夠剛度的耗材。多層網狀木托盤制作簡單,成本低,因此成為橫切機組的必備耗材。
這種多層網狀木托盤需要源源不斷地準確放置于生產線上以便堆垛不停剪下的成品板。往往每5~20分鐘需要放置一次托盤,任務量較重。人力搬運,需要2~4個人重負荷的工作,是最笨拙且人力成本最高的方式;叉車運輸相對省力,但需要長期占有1個叉車和叉車司機,相比人力稍優,但是叉車放木托盤3位置不準,難以滿足工藝要求。
因為成品板規格繁多,故需要的木托盤的規格也很多。另外,這種多層網狀木托盤的制作工藝粗糙,因此其形狀各異、尺寸精度低。處理對象的多樣化是設計的難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層網狀木托盤上料裝置,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層網狀木托盤上料方法,操作簡便,效率高。
為此,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多層網狀木托盤上料裝置,包括過橋裝配和橫移裝配,所述橫移裝配設于過橋裝配上且兩者滑動連接,所述橫移裝配夾持有木托盤,所述橫移裝配可帶動木托盤上下及橫向運動。
所述橫移裝配包括橫移主體、橫梁裝配、夾持單元和橫移拖鏈,所述橫移主體和夾持單元分別固設在橫梁裝配的頂部和底部,所述橫移拖鏈設于夾持單元一側。
所述過橋裝配包括立柱、橫梁、大框架和小框架,所述橫梁設于兩根立柱之間形成門式結構,該門式結構為兩個,分別設于木托盤堆垛物流輸送線路的始端和末端;
所述小框架固設于橫梁上,所述大框架設于小框架之間且為兩個,分別設于小框架兩側,所述小框架和大框架組成橫移裝配的行走通道。
所述橫移主體包括車體、豎直框架、升降減速電機、齒輪一和橫移減速電機,所述豎直框架穿過車體,所述豎直框架與橫梁裝配固連,所述齒輪一安裝在車體內,所述豎直框架一側安裝有齒條一,所述齒輪一與升降減速電機的輸出軸連接,所述齒輪一與齒條一嚙合,所述橫移減速電機與車體的車輪連接。
所述夾持單元包括懸掛梁、機械手、氣缸和齒輪二,所述機械手為兩個,分別設于懸掛梁的兩側,所述齒輪二設于懸掛梁的中心,所述齒輪的兩側對稱嚙合有齒條二,所述齒條二安裝在齒條基板上;
所述氣缸通過氣缸支座安裝在懸掛梁上,所述氣缸活塞桿經氣缸接頭與機械手連接,所述齒條基板安裝在機械手上。
所述大框架頂部安裝有托盤,所述托盤上安裝有拖鏈。
所述豎直框架的另一側安裝有直線導軌副一,所述豎直框架與直線導軌副一的滑塊固連。
所述懸掛梁一側安裝有直線導軌副二,所述懸掛梁與直線導軌副二的滑塊固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經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711038.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