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人力仿鳥飛行器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2010696523.X | 申請日: | 2020-07-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7621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16 |
| 發(fā)明(設計)人: | 張玉華;陶李鈞;王猛;張維;王孝義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工業(yè)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4C31/04 | 分類號: | B64C31/04;B64C33/00;B64C33/02 |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問律師事務所 34134 | 代理人: | 杜袁成 |
| 地址: | 243002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人力 飛行器 | ||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人力仿鳥飛行器,屬于仿生飛行器技術領域。該飛行器包括撲翼、滑翔翼、機架、左支架、右支架、同步機構、腳踏驅(qū)動機構和起落架;撲翼位于機架兩側(cè),相對于機架可產(chǎn)生上下?lián)鋭雍透┭鲛D(zhuǎn)動,滑翔翼位于機架上方,撲翼通過左支架和右支架與機架鉸接,滑翔翼中部與機架鉸接而其尾部通過連桿與左支架、右支架鉸接。人力通過腳踏驅(qū)動機構和同步機構驅(qū)動機架兩側(cè)的撲翼同步上、下?lián)鋭赢a(chǎn)生升力和前進推力,手動操縱左支架和右支架改變撲翼和滑翔翼的俯仰角實現(xiàn)飛行的機動性控制。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人力仿鳥飛行器能發(fā)揮人的腿部力量大、手臂靈活的特點,飛行可靠性高,在高樓逃生、娛樂活動和體育運動等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仿生飛行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人力仿鳥飛行器。
背景技術:
目前,人們較為熟悉且技術較為成熟的仿生飛行設備是無動力載人滑翔翼,它有兩種類型:滑翔傘和三角翼,二者具有較好的滑翔能力,尤其是在山地高點上起飛后找到上升氣流時,更可以滑翔較長時間和較長距離。但不足的是它們本身不具備依靠人力提供氣動力的能力,在缺失上升氣流時即會很快滑落回地面,滑翔者基本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控制滑翔距離或滯空時間,它們的應用受到了限制,只能進行一些娛樂和體育項目的活動。一種加裝上撲翼的三角翼人力飛行器(CN 106564594 A),在原有的可載人滑翔的三角翼基礎上設計一對手臂力驅(qū)動的撲翼工作機構,解決了人力飛行器缺乏自身動力的問題,提高了人力仿鳥飛行的能力。但僅依靠人體臂力操控飛行器,存在操作者體力消耗大,容易產(chǎn)生疲勞,不能發(fā)揮人體腿部力量大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仿鳥飛行器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人力仿鳥飛行器。該飛行器能夠滿足利用人力進行省力飛行的功能要求,具有結構簡單、能充分利用人體自重并發(fā)揮腿部力量自主控制飛行、操控靈活、飛行穩(wěn)定等特點。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人力仿鳥飛行器包括機架1、左撲翼12、右撲翼21、滑翔翼13、左支架10、右支架20、左翼滑輪11、左翼上導輪15、左翼下導輪9、右翼滑輪22、右翼上導輪19、右翼下導輪23、同步機構、驅(qū)動機構及起落架33。
所述機架1是結構左右對稱的承載構件,所述機架1的縱向?qū)ΨQ中心線位于所述飛行器的左右對稱平面上,所述滑翔翼13位于所述機架1的頂部,所述左撲翼12和所述右撲翼21對稱布置在所述機架1和所述滑翔翼13的兩側(cè),所述起落架33設置在所述機架1的底部,位于所述起落架33和所述滑翔翼13之間的操縱者背靠所述機架1并騎坐在所述機架1的椅座上。
所述左支架10和所述右支架20對稱設置在所述機架1上部的兩側(cè)并與所述機架1鉸接,所述左支架10和所述右支架20的回轉(zhuǎn)軸線重合,所述左支架10和所述右支架20能夠相對于所述機架1單獨轉(zhuǎn)動;所述左支架10的下側(cè)設置左手柄8,所述右支架20的下側(cè)設置右手柄24,所述左手柄8及所述右手柄24用于對所述左支架10和所述右支架20的轉(zhuǎn)動進行操縱。
所述左翼滑輪11與所述右翼滑輪22、所述左翼上導輪15與所述右翼上導輪19及所述左翼下導輪9與所述右翼下導輪23的結構與大小相同且對稱布置在所述機架1的兩側(cè);所述左翼滑輪11、左翼上導輪15及所述左翼下導輪9是相對于所述左支架10的定滑輪且位于同一平面內(nèi),所述左翼滑輪11的中心軸線位于所述左支架10的回轉(zhuǎn)軸線上,所述左翼上導輪15和所述左翼下導輪9的中心軸線對稱位于所述左支架10的回轉(zhuǎn)軸線的兩側(cè),所述左翼滑輪11、左翼上導輪15和所述左翼下導輪9的輪槽在寬度方向上對稱于所述左支架10的回轉(zhuǎn)軸線;所述右翼滑輪21、右翼上導輪19及所述右翼下導輪22是相對于所述右支架20的定滑輪且位于同一平面內(nèi),所述右翼滑輪21的中心軸線位于所述右支架20的回轉(zhuǎn)軸線上,所述右翼上導輪19和所述所述右翼下導輪23的中心軸線對稱位于右支架20的回轉(zhuǎn)軸線的兩側(cè),所述右翼滑輪22、右翼上導輪19及所述右翼下導輪23的輪槽在寬度方向上對稱于所述右支架20的回轉(zhuǎn)軸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工業(yè)大學,未經(jīng)安徽工業(yè)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96523.X/2.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