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設備智能運維管理方法及管理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601754.8 | 申請日: | 2020-06-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2352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11 |
| 發明(設計)人: | 葛亞飛;夏鋒;張勝昌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明度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K9/00 | 分類號: | G06K9/00;G06Q10/08 |
| 代理公司: | 杭州合譜慧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90 | 代理人: | 張剛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設備 智能 管理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設備智能運維管理方法,包括跟蹤監控倉庫內運行中的物流設備,獲取物流設備步態的視頻圖像序列,從所述視頻圖像序列中提取物流設備的步態特征,所述步態為物流設備運行時的姿態和/或行為特征,根據所述取物流設備的持續步態特征變化生成第一特征狀態參數集,根據對所述第一特征狀態參數集與預設狀態參數集進行對比分析來判定物流設備的運行狀態。便于運維人員對物流設備進行遠程監控,降低了運維人員日常運維的工作量,提高了物料設備整體運維的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智能倉儲物流領域,尤其涉及應用于用于倉儲物流設備的智能運維管理方法及管理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物流業的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經歷著由傳統的平面倉庫向立體倉庫發展的過程。智能倉儲系統由于其具有很高的空間利用率,很強的入出庫能力,采用計算機進行控制管理而利于企業實施現代化管理等特點,已成為企業物流和生產管理不可缺少的倉儲技術。同時智能倉儲在整個物流環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供應鏈體系中,倉儲是連接上游制造與下游分銷的重要中轉環節,是整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智能倉儲管理中,融入了很多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手段,使其由最初的人工倉儲管理,逐步發展為集機械化、自動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為一體的現代倉儲體系。
隨著智能倉儲系統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其涉及運行設備也越來越多,如何使用,管理好這些設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目前,國內企業采用的運維保養方式大多以定期巡檢為主,設備運維工作對運維人員要求較高,運維人員需要很長的培訓周期才可以上崗,加上運維人員流動大,導致運維投入成本較高,運維時間跨度大,人力資源投入過剩,整體運維效率不高等諸多問題。另外,在現有的智能倉儲系統中,當設備發生故障時,需要人工逐項監控裝置排查,其中一個設備發生故障,需要對每個設備進行逐項排查,故障設備定位效率低,排查時間長,嚴重影響了智能倉儲系統的工作效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設備智能運維管理方法,可用于倉儲物流設備,包括:
S1,跟蹤監控倉庫內運行中的物流設備;
S2,獲取物流設備步態的視頻圖像序列,從所述視頻圖像序列中提取物流設備的步態特征,所述步態為物流設備運行時的姿態和/或行為特征;
S3,根據所述物流設備的持續步態特征變化生成第一特征狀態參數集;
S4,根據對所述第一特征狀態參數集與預設狀態參數集進行對比分析來判定物流設備的運行狀態。
優選的,其中步驟S2具體包括:識別視頻圖像序列中物流設備的各機械部件組成,計算各機械部件的姿態和/或行為特征。
優選的,步驟S2具體包括:
S21,識別視頻圖像序列中的物流設備身份信息;
S22,根據所述物流設備身份信息在數據庫中獲取其對應的機械部件組成,以及各機械部件的識別特征和檢測參數;
S23,根據所述識別特征篩選視頻圖像序列中對應的機械部件,并對其檢測參數進行測量獲取。
優選的,所述物流設備的機械部件包括但不限于貨架、貨叉、提升載貨臺或行走裝置。
優選的,所述檢測參數為機械部件相對于垂直方向的擺動角度。
優選的,所述行走裝置為天軌或地軌,所述檢測參數包括但不限于貨架與天軌的相對位置、貨架與地軌的相對位置、或貨架傾斜角度。
優選的,所述步驟S3包括:根據所述視頻圖像序列上獲取的各采集時間的貨架與天軌相對位置、貨架與地軌相對位置、或貨架傾斜角度,生成多個第一特征狀態參數集,所述第一特征狀態參數集包括貨架與天軌相對位置變化曲線、貨架與地軌相對位置變化曲線或貨架傾斜角度變化曲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明度智控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浙江明度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0175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