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四通閥及具有其的蓄熱式管路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89166.7 | 申請日: | 2020-06-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9463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28 |
| 發明(設計)人: | 吳杰;朱咸中;余廣松;李海鵬;姚亞琴;袁月珍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新長光熱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K11/044 | 分類號: | F16K11/044;F16K11/052;F16K27/02;F16K27/08;F16K31/163;F16K41/02;F16L59/16;F17D3/01 |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高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2333 | 代理人: | 沈雄 |
| 地址: | 2150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四通 具有 蓄熱 管路 結構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四通閥及具有其的蓄熱式管路結構,該四通閥,包括:閥體,內具有閥板腔,閥體的側壁上成型有與閥板腔相連通的四個閥口;閥板,旋轉設置于閥板腔內;以及驅動單元;其中,閥板腔的腔壁上設置有第一限位結構和第二限位結構,閥板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當閥板處于第一工作位置時,閥板與第一限位結構相抵靠,以使四個閥口中相鄰的兩個閥口連通形成第一導通路徑和第二導通路徑,當閥板處于第二工作位置時,閥板與第二限位結構相抵靠,以使四個閥口中相鄰的兩個閥口連通形成第三導通路徑和第四導通路徑。通過上述方式,本申請中的四通閥能夠有效的簡化蓄熱式管路結構,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工業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四通閥及具有其的蓄熱式管路結構。
背景技術
廢鋁是一種回收鋁的俗稱,回收鋁經過預處理后,一部分會進行冷加工處理,使其變成粉狀鋁,另外一部分會使用重介質選礦法、拋物選礦法等方式進行重新回收利用,同時在鋁加工過程中,存在許多廢料,這么廢料來源于多個工序,這些廢料如果當作一般垃圾進行處理,則造成資源的浪費,通常進行熔煉回收。鋁熔煉爐是一種常用的廢鋁熔煉回收裝置。鋁熔煉爐的蓄熱式管路上的燒嘴一般成對使用,燒嘴之間通過管路連接,管路上設置有控制助燃氣和煙氣運行方向的單向閥,單向閥控制流體只沿一個方向運行,由此,蓄熱式管路上需要設置多個單向閥,從而造成蓄熱式管路結構復雜、占用空間大的缺陷。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種四通閥及具有其的蓄熱式管路結構。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四通閥及具有其的蓄熱式管路結構,能夠有效簡化蓄熱式管路的結構、減少蓄熱式管路的占用空間,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優點。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四通閥,包括:閥體,內具有閥板腔,所述閥體的側壁上成型有與所述閥板腔相連通的四個閥口;閥板,旋轉設置于所述閥板腔內,所述閥板具有一旋轉軸線;以及驅動單元,設置于所述閥體外側,用于驅使所述閥板轉動;其中,所述閥板腔的腔壁上設置有第一限位結構和第二限位結構,所述閥板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當所述閥板處于第一工作位置時,所述閥板與所述第一限位結構相抵靠,以使所述四個閥口中相鄰的兩個閥口連通形成第一導通路徑和第二導通路徑,當所述閥板處于第二工作位置時,所述閥板與第二限位結構相抵靠,以使所述四個閥口中相鄰的兩個閥口連通形成第三導通路徑和第四導通路徑。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結構包括成型于所述閥板腔腔壁上且沿所述閥板的旋轉軸線延伸的一對第一限位面,所述一對第一限位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限位結構包括成型于所述閥板腔腔壁上且沿所述閥板的旋轉軸線延伸的一對第二限位面,所述一對第二限位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面與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間存在一夾角K。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上均設置有密封墊。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閥體的頂部可拆卸設置有上閥蓋,所述閥體的底部可拆卸設置有下閥蓋;所述上閥蓋上轉動設置有主動軸,所述下閥蓋上轉動設置有從動軸;其中,所述閥板的頂部與所述主動軸連接、底部與所述從動軸連接,所述驅動單元驅使所述主動軸轉動。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主動軸包括與所述閥板連接的主動軸主體、與所述驅動單元連接的連接段以及連接所述主動軸主體和所述連接段的聯軸器。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主動軸通過上套筒單元設置于所述上閥蓋上,所述從動軸通過下套筒單元設置于所述下閥蓋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新長光熱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蘇州新長光熱能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89166.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