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產油酵母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46363.0 | 申請日: | 2020-06-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3586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15 |
| 發明(設計)人: | 孫付保;周秋利;胡蕓;任洪艷;龍凌鳳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16 | 分類號: | C12N1/16;C12N1/38;C12P7/6463;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陽光惠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林娟 |
| 地址: | 2140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產油 酵母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產油酵母及其應用,屬于微生物技術領域。本發明所提供的德馬特絲孢酵母(Trichosporon dermatis),已于2020年5月21日保藏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保藏編號為CCTCC NO:M 2020139。本發明所提供的產油酵母可以廉價的木質纖維素類生物質的水解液為底物,同時利用水解液中的木糖和葡萄糖生產油脂,糖利用效率和生產強度提高,在分批補料發酵8天后,油脂產量可達31.33g/L,油脂含量60.83%。使得廢棄的資源可再利用,且降低生產成本,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產油酵母及其應用,屬于微生物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某些微生物如酵母、細菌、霉菌和微藻能夠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氫化合物和油脂作為碳源積累油脂,凡是油脂積累量超過細胞干重的20%的微生物,即可稱為產油微生物。微生物油脂,特別是酵母所產油脂,其脂肪酸組成與植物油脂類似,以C16和C18系脂肪酸為主,如棕櫚酸、硬脂酸、油酸等。微生物油脂可以代替昂貴的動植物油脂作為生產生物柴油的原料,對促進生物柴油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具有積極作用。此外,產油微生物還具有發酵周期短、不受季節氣候影響、碳源利用廣等優點,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將在未來生物柴油產業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培養微生物碳源成本高和微生物油脂產量低等問題限制了微生物油脂的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每年大約會產生7億噸億秸稈類生物質,加上林業加工剩余物,我國每年產生的農林纖維類生物質剩余物高達20億噸,但是我國并沒有對這些生物質進行有效利用。生物質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纖維素、半纖維素),充分水解后能得到葡萄糖,可以滿足產油酵母生長代謝對碳源的要求。利用這些含纖維質糖的水解液培養產油酵母,有可能大幅度降低微生物油脂的生產成本,為實現規模化生產微生物油脂提供可能。
此外,農林生物質水解液中不僅含有豐富的葡萄糖,還會得到木糖等單糖。然而,大多數微生物代謝過程中存在葡萄糖效應,即當培養基中含有葡萄糖和木糖時,會優先利用葡萄糖,只有當葡萄糖濃度較低時才開始利用木糖。這種機制會導致利用水解液發酵周期長,纖維素資源的利用率低,生產成本高等技術問題。因此,獲得能夠同時利用葡萄糖、木糖混合糖的高產油脂酵母,已經成為微生物油脂技術領域的重要方向。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利用纖維質水解液培養高產油脂酵母發酵生產微生物油脂的方法。為克服上述油脂酵母產油不高的不足,以野生油脂酵母ZZ-46為出發菌,以一定濃度的淺藍菌素和TTC作為篩選因子對突變體進行初篩,利用尼羅紅熒光檢測對初篩突變菌株進行高通量篩選,最終獲得遺傳性狀穩定的高產油脂酵母。并且可直接利用纖維質水解液發酵生產油脂,使產油微生物培養更高效地利用木質纖維素來源的原料,提高微生物油脂生產的技術經濟性,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發明提供的一株產油酵母(Trichosporon dermatis),已于2020年5月21日保藏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保藏編號為CCTCC NO:M 2020139。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同時利用木糖和葡萄糖的方法,將所述產油酵母加入含有木糖和葡萄糖的體系中。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將所述產油酵母在22~28℃發酵7~9天。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將所述產油酵母加入發酵體系發酵產油。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發酵體系中的碳源來自于木質纖維素類生物質原料的水解混合糖液。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水解混合糖液的制備方法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南大學,未經江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4636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智能垃圾清運系統
- 下一篇:一種藍光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