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銀杏葉的檢測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36921.5 | 申請日: | 2020-06-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1341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17 |
| 發明(設計)人: | 肖偉;李雨蔓;耿婷;高霞;陳夏霖;王振中;曹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30/02 | 分類號: | G01N30/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和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46 | 代理人: | 王月春;劉國偉 |
| 地址: | 222047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銀杏葉 檢測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銀杏葉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取銀杏葉供試品進行檢測,該檢測的色譜條件包括:色譜柱:Agilent Eclipse Plus C18 3.0×50mm,1.8μm;流動相:0.1%甲酸?甲醇(A):0.1%甲酸?水(B),所述檢測的洗脫梯度為0?3min:25%?95%A;3?6min:95%A;6?7min:95%?25%A;7?8min:25%A。經方法學考察,確認本發明技術簡便、快速、準確,可在短內完成多種指標成分的檢測,是測定銀杏葉多指標成分含量的有效手段。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檢測方法,特別涉及一種采用液相色譜串聯三重四極桿質譜法測定銀杏葉的方法。
背景技術
銀杏葉為銀杏科植物銀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葉。性甘、苦、澀、平,歸心、肺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斂肺平喘、化濁降脂等作用。銀杏葉作為中藥材,已廣泛地運用到各類制劑產品中,主要用于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心絞痛、高血脂等疾病的治療。
銀杏內酯是銀杏葉(Ginkgo leaf)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其結構主要為二萜和倍半萜類結構,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唯一擁有叔丁基官能團的天然物質。研究表明,該類成分可特異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體。銀杏葉中常見的銀杏內酯有銀杏內酯A、銀杏內酯B、銀杏內酯C、白果內酯、銀杏內酯J。銀杏內酯類化合物的含量,對銀杏葉制劑的療效和內在質量起著關鍵的作用,而且是銀杏葉及其提取物和植物藥質量控制的重要依據。
銀杏酸(ginkgolic acids,GA)是銀杏葉中主要的毒性物質,具有致敏性、胚胎毒性、細胞毒性及免疫毒性。也是引起臨床不良反應的主要物質,具致敏性和致突變毒性。其中,銀杏葉中具有多種銀杏酸,而銀杏酸的限量是評價銀杏葉制劑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
目前已有銀杏葉中銀杏內酯類成分、銀杏酸類成分的檢測方法。對于銀杏內酯類成分,因其紫外吸收較差,在檢測時易受干擾,目前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譜與蒸發光散射檢測器(ELSD)聯用法檢測,但蒸發光散射檢測器靈敏度低,目前多用于銀杏葉提取物及制劑中銀杏內酯類成分的檢測。對于銀杏酸類成分,目前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譜與二極管陣列檢測器(DAD)聯用法檢測,多以白果新酸及銀杏總酸作為對照,以此計算銀杏葉及其制劑中銀杏酸的含量,并不能反映出各類銀杏酸在銀杏葉及其制劑中的實際存在情況。并且分別檢測兩類成分需要進行不同的前處理,過程繁瑣耗時,因此有必要采用靈敏度高的檢測手段,建立一種可以同時測定銀杏葉及其制劑中銀杏內酯、銀杏酸含量的快速、簡便的方法。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通過HPLC-MS/MS法同時測定銀杏葉中多指標成分含量的檢測方法,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簡便、快速、靈敏的測定銀杏葉中多指標成分的含量。
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銀杏葉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取銀杏葉供試品進行檢測,該檢測的色譜條件包括:
色譜柱:Agilent Eclipse Plus C18 3.0×50mm,1.8μm;流動相:0.1%甲酸-甲醇(A):0.1%甲酸-水(B),所述檢測的洗脫梯度為0-3min:25%-95%A;3-6min:95%A;6-7min:95%-25%A;7-8min:25%A。
進一步地,所述色譜條件還包括:柱溫25~40℃,流速0.4~0.6mL/min。
具體地,所述色譜條件包括:柱溫40℃,流速0.6mL/min,進樣量:1μL。
進一步地,所述檢測方法還包括對對照品溶液進行檢測,該檢測的色譜條件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3692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