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微流控流道結構、檢測系統(tǒng)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010529364.4 | 申請日: | 2020-06-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804658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06 |
| 發(fā)明(設計)人: | 殷雨丹;于靜;劉浩男;劉祝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21/64 | 分類號: | G01N21/64;G01N33/543;G01N33/533;B01L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達信恒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于本雙 |
| 地址: | 100015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微流控流道 結構 檢測 系統(tǒng)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種微流控流道結構,其中,包括:
進液流段、主腔室和出液流段,所述主腔室包括進液端、腔室中部和出液端,所述進液流段、進液端、腔室中部、出液端和出液流段依次連接;從進液流段至腔室中部方向,所述進液端的寬度逐漸變大,且所述進液端的隨寬度變化的邊緣位置設有減薄導流區(qū),所述減薄導流區(qū)的厚度小于所述主腔室中除所述減薄導流區(qū)外的其他區(qū)域的厚度;
所述厚度為形成所述微流控流道結構的上下基板之間的垂直距離;
所述微流控流道結構的底面為平面;
所述減薄導流區(qū)的厚度均勻一致;所述進液流段的厚度與所述減薄導流區(qū)的厚度一致;所述主腔室中除所述減薄導流區(qū)外的其他區(qū)域的厚度一致;所述出液流段的厚度與所述主腔室中除所述減薄導流區(qū)外的其他區(qū)域的厚度一致;
所述進液端的所述邊緣呈圓弧形設計,所述減薄導流區(qū)與所述進液流段相連,且沿圓弧形的邊緣延伸,所述腔室中部呈方形設計,所述出液端呈三角形設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流道結構,其中,所述進液端呈半圓形,所述減薄導流區(qū)位于所述進液端邊緣的半圓弧區(qū)域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流道結構,其中,所述出液端呈等腰三角形設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流道結構,其中,所述腔室中部呈方形設計;所述方形相對的兩條邊中,一條邊與所述進液端的圓弧形邊緣的弦長重合,另一條邊與所述出液端的等腰三角形底邊重合。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控流道結構,其中,所述腔室中部呈正方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流道結構,其中,所述減薄導流區(qū)的厚度與所述主腔室中其他區(qū)域的厚度之比為0.2-0.5。
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流控流道結構,其中,所述減薄導流區(qū)的寬度與所述進液流段的寬度之比為0.5-2。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流道結構,其中,所述出液流段的寬度與所述進液流段的寬度一致。
9.一種檢測系統(tǒng),其中,包括檢測芯片和熒光顯微裝置,所述檢測芯片中包括如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微流控流道結構;所述熒光顯微裝置用于對所述微流控流道結構中的熒光信號進行檢測讀取。
10.一種檢測系統(tǒng)的使用方法,其中,包括:
在如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微流控流道結構中固定抗原或抗體a;
向所述微流控流道結構中通入待測樣本,所述待測樣本中包括能夠與所述a特異結合的抗體或抗原M;
向所述微流控流道結構中通入被熒光標記的抗原或抗體b,所述b能夠與所述M特異結合;
通過熒光顯微裝置對所述微流控流道結構中的熒光信號進行檢測讀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29364.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用于盤管加工的防腐噴漆裝置
- 下一篇:貼面膠合板油漆處理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