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回收甘薯淀粉生產副產物中蛋白質的方法及甘薯加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461869.1 | 申請日: | 2020-05-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90923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10 |
| 發明(設計)人: | 徐貞貞;劉海華;徐雷;廖小軍;孔憲奎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泗水利豐食品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K1/14 | 分類號: | C07K1/14;C07K1/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覃蛟 |
| 地址: | 100082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回收 甘薯 淀粉 生產 副產物 蛋白質 方法 加工 | ||
本發明公開了回收甘薯淀粉生產副產物中蛋白質的方法及甘薯加工方法,涉及生產副產物高價值回收利用技術領域。一種回收甘薯淀粉生產副產物中蛋白質的方法,包括:向固液比為1:45~55的甘薯廢液沉淀上層黃漿中加入堿,控制pH為9~10,進行堿溶蛋白;堿溶蛋白后加入酸,控制pH為3.5~4.5進行酸沉蛋白。甘薯加工方法,包括:上述回收甘薯淀粉生產副產物中蛋白質的方法。本發明通過控制黃漿的固液比在合適范圍內,先進行堿溶蛋白,然后進行酸沉蛋白,沉淀時調節至合適的pH范圍內,可使蛋白質充分沉淀,收率較高,提取得到的蛋白質的經濟價值遠高于黃粉,可實現甘薯生產產生的副產物的高價值回收利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產副產物高價值回收利用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回收甘薯淀粉生產副產物中蛋白質的方法及甘薯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世界糧食總產中名列第7(渠琛玲等,2010),我國甘薯產量位列世界第1(江陽等,2010)。在我國甘薯的利用上,最主要用途是用于食品加工及其他工業原料,這部分甘薯中的大多數是需要先進行甘薯淀粉提取,再以甘薯淀粉的形式投入到其他生產中,我國也是世界第1的甘薯淀粉生產國(戴起偉等,2015)。淀粉生產過程中主要存在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低的問題。甘薯淀粉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副產物,其主要包括廢水、廢漿、粉渣等。副產物中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膳食纖維等物質。
黃漿是淀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類大量的副產物,將黃漿干燥后生產的粉末則稱為黃粉。因黃粉蛋白質含量較高,通常情況下甘薯淀粉企業選擇將黃漿干制成為黃粉后作為含有蛋白質的飼料添加劑出售,這樣做法利潤極低,其主要目的在于緩解廢水處理壓力,降低處理成本。如何更好地利用黃粉一直以來是甘薯淀粉生產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甘薯淀粉企業急需高值化處理生產副產物的工藝辦法,以解決自身發展難題。
鑒于此,特提出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回收甘薯淀粉生產副產物中蛋白質的方法及甘薯加工方法。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回收甘薯淀粉生產副產物中蛋白質的方法,包括:
向固液比為1:45~55的甘薯廢液沉淀上層黃漿中加入堿,控制pH為9~10,進行堿溶蛋白;
堿溶蛋白后加入酸,控制pH為3.5~4.5進行酸沉蛋白。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進行堿溶蛋白之前還包括控制固液比,控制固液比是:提取原始甘薯廢液沉淀上層黃漿中的固形物得到黃粉,將黃粉按照固液比1:45~55稀釋。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提取甘薯廢液沉淀上層黃漿中的固形物的方法為干燥;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干燥方式為噴霧干燥。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堿溶蛋白包括:加堿后,控制體系溫度為25~35℃,震蕩90~110min。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加堿后控制pH為9.3~9.7。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加酸后控制pH為3.8~4.2。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堿包括氫氧化鈉、氫氧化鉀和、氫氧化鈣中至少一種;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堿為濃度0.4~0.6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酸包括鹽酸和硫酸中至少一種;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酸為濃度0.4~0.6mol/L的鹽酸。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酸沉蛋白后還包括進行固液分離;優選地,固液分離的方式為離心分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泗水利豐食品有限公司,未經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泗水利豐食品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6186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