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可原位觀測無機鹽結晶演變過程的超臨界水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445461.5 | 申請日: | 2020-05-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3823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05 |
| 發明(設計)人: | 王樹眾;張熠姝;孔文欣;李建娜;蔣卓航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5/14 | 分類號: | G01N25/14;B01D9/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濤 |
| 地址: | 710049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原位 觀測 無機鹽 結晶 演變 過程 臨界 裝置 | ||
1.一種可原位觀測無機鹽結晶演變過程的超臨界水裝置,包括釜蓋(2)、釜體(9)以及可視化單元(11),其特征在于:
所述釜蓋(2)頂部有4個管接口,分別為鹽溶液入口(N4)、鹽溶液出口(N1)、壓力表接口(N2)以及安全閥接口(N3);
所述釜體(9)外側下部設置有加熱套(8),釜體(9)和加熱套(8)外側包裹有保溫層(5),釜內加熱單元的熱壁面套管(15)從釜蓋(2)伸入至釜體(9)內,釜體(9)外側上部開有朝向熱壁面套管(15)的光學口和光源口,所述釜內加熱單元包括從釜蓋(2)伸入并懸置于釜體(9)內的豎直的加熱棒(18),熱壁面套管(15)套在加熱棒(18)上且二者之間填充有導熱絕緣材料(14),加熱棒(18)、導熱絕緣材料(14)、熱壁面套管(15)嵌裝為一體,安裝于釜蓋(2)上;
所述可視化單元(11)包括位于同一水面的光學單元和光源單元,光學單元設置于所述光學口,光源單元設置于所述光源口,光學單元和光源單元結構相同,均包括配置有螺帽(20)的空心螺柱(19),空心螺柱(19)前端封堵設置有石英片(25),光學單元的空心螺柱(19)軸心處的通道為光學通道(24),光源單元的空心螺柱(19)軸心處的通道為光源通道(26);
其中,所述釜體(9)內部有緊貼釜體(9)內壁的可拆換內襯(7),可拆換內襯(7)頂部嵌入釜蓋(2)對應位置的環槽內,側面有2條用于插入釜體(9)對應位置縱槽內的對角縱肋,可拆換內襯(7)在靠近可視化單元(11)的一側,且與可視化單元(11)水平對應的位置,開有光學口和光源口的圓形窗口,該窗口直徑略大于光學口和光源口的直徑;
所述鹽溶液入口(N4)位于釜體(9)頂端邊緣以下10mm,鹽溶液出口(N1)位于釜體(9)底部,壓力表接口(N2)和安全閥接口(N3)均貫通釜蓋(2),不深入釜體(9)內部,所述釜體(9)內部設有三個熱電偶套管,分別為熱電偶套管一(6)、熱電偶套管二(13)、熱電偶套管三(17),其中熱電偶套管一(6)底端位于釜體(9)底部,與鹽溶液出口(N1)的底端在同一水平面上,熱電偶套管二(13)底端與熱壁面套管(15)的底端在同一水平面上,熱電偶套管三(17)底端與鹽溶液入口(N4)的底端在同一水平面上;
在位于螺帽(20)前端的釜體(9)基體上,沿空心螺柱(19)對稱設置有冷卻水入口(10)和冷卻水出口(12),二者呈對向分布,在空心螺柱(19)外壁形成冷卻水通道;
在無機鹽相變和結晶演變過程中,光線通過光源通道(26)進入,照射在熱壁面套管(15)上,利用攝像機即可記錄光學通道(24)傳輸的光學信號,或利用原位X射線衍射儀通過光學通道(24)發射衍射波從而進行結晶顆粒結構的在線分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可原位觀測無機鹽結晶演變過程的超臨界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壁面套管(15)的底端位于可視化單元(11)下緣以下10mm,所述光學通道(24)和光源通道(26)的中軸線垂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可原位觀測無機鹽結晶演變過程的超臨界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英片(25)與空心螺柱(19)前端面之間設置有石墨密封圈一(23),螺帽(20)位于釜體(9)基體上部和空心螺柱(19)外部,在螺帽(20)前端面與釜體(9)基體之間設置有金屬密封圈(22)和石墨密封圈二(21),其中石墨密封圈二(21)位于金屬密封圈(22)的后方。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可原位觀測無機鹽結晶演變過程的超臨界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釜體(9)與釜蓋(2)由密封墊圈(16)和呈圓環對稱分布的若干組緊固螺栓及墊片(1)緊密配合,所述加熱套(8)位于可視化單元(11)的下方區域,保溫層(5)外側有帶保溫殼頂蓋(3)的保溫外殼(4)。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可原位觀測無機鹽結晶演變過程的超臨界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層(5)的材料為石棉、硅鋁酸鹽或氣凝膠,其設計厚度由實際的運行溫度計算決定,釜體(9)、釜蓋(2)、熱電偶套管一(6)、熱電偶套管二(13)、熱電偶套管三(17)、熱壁面套管(15)、鹽溶液入口(N4)、鹽溶液出口(N1)選用鎳基合金或哈氏合金;可拆卸內襯(7)選用鈦及鈦合金;保溫外殼(4)和保溫殼頂蓋(3)選用碳鋼或不銹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交通大學,未經西安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45461.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