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公共汽車用扶手及公共汽車車內構造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429865.5 | 申請日: | 2020-05-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08414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4-28 |
| 發明(設計)人: | 中井文子 | 申請(專利權)人: | 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0N3/02 | 分類號: | B60N3/02;B61D4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呂琳;樸秀玉 |
| 地址: | 日本愛知***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公共汽車 扶手 構造 | ||
本申請涉及公共汽車用扶手及公共汽車車內構造。所述公共汽車用扶手以從車寬方向觀察呈“L”字形的方式設于公共汽車的車內,所述公共汽車用扶手在設置狀態下具有:第一把持部,向車輛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把持部,從第一把持部的下部連續并向車輛后方側延伸;第三把持部,從第二把持部連續并向車輛上方向延伸;以及第四把持部,從第三把持部連續并向車輛后方側延伸。此外,所述公共汽車車內構造具備:所述公共汽車用扶手;以及座位,設于車內的后壁側,供乘坐者以半站立姿勢落座,所述公共汽車車內構造將第四把持部的一部分配置于座位的車寬方向外側。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公共汽車用扶手及公共汽車車內構造。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已知以下構造:在軌道車輛的車內,在設于乘降口附近的角落的多目的空間沿水平方向配置有上段的支承管和下段的支承管(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7-230281)。在該構造中,下段的支承管配置于比上段的支承管靠車內側。
在上述構造中,站立姿勢或半站立姿勢的成人乘坐者能抓住上段的支承管,站立姿勢的兒童乘坐者和輪椅的乘坐者能抓住下段的支承管。就是說,在上述構造中,為了能應對乘坐者的手的高度位置的不同,采用了預先上下分離地設置兩根支承管(扶手)的構成。
然而,在公共汽車的車內,因座位的配置和車窗的配置等,設置扶手的空間受到制約。因此,例如有時扶手未被適當地配置于輪椅的乘坐者的手的高度位置。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獲得能適當地應對搭乘于公共汽車的多種姿勢的乘坐者的手的高度位置的公共汽車用扶手及具備該公共汽車用扶手的公共汽車車內構造。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一方案的公共汽車用扶手以從車寬方向觀察呈“L”字形的方式設于公共汽車的車內,所述公共汽車用扶手在設置狀態下具有:第一把持部,向車輛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把持部,從所述第一把持部的下部連續并向車輛前后方向一方側延伸;第三把持部,從所述第二把持部連續并向車輛上方向延伸;以及第四把持部,從所述第三把持部連續并向所述車輛前后方向一方側延伸。
根據上述構成,以從車寬方向觀察呈“L”字形的方式設于公共汽車的車內的公共汽車用扶手在設置狀態下具有:第一把持部,向車輛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把持部,從第一把持部的下部連續并向車輛前后方向一方側延伸;第三把持部,從第二把持部連續并向車輛上方向延伸;以及第四把持部,從第三把持部連續并向車輛前后方向一方側延伸。就是說,第二把持部配置于比第四把持部靠車輛下方側。
因此,例如站立姿勢的成人乘坐者和兒童乘坐者能把持第一把持部,半站立姿勢的成人乘坐者和兒童乘坐者能把持第四把持部。并且,輪椅的乘坐者能把持第一把持部的下部、第二把持部或第三把持部。如此,能通過一根公共汽車用扶手適當地應對搭乘于公共汽車的多種姿勢的乘坐者的手的高度位置。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中的“L”字形不是嚴格的“L”字形,也包括中途具有彎曲部、彎折部等的“L”字形或間斷地形成的大致“L”字形。而且,本發明中的車輛上方向不是嚴格的上方向,也包括斜上方向等大致上方向。此外,本發明中“公共汽車”是指能與有無運費的支付無關地搭載多人并進行行駛的所有的合乘汽車,可例舉出自動駕駛公共汽車等作為一個例子的所謂出行即服務(Maas:Mobility?as?a?Service)車也包括在本發明的“公共汽車”中。
此外,也可以是,在第一方案中,公共汽車用扶手具有將所述第一把持部和所述第四把持部直接地連結的第五把持部。
根據上述構成,公共汽車用扶手具有將第一把持部和第四把持部直接地連結的第五把持部。因此,例如站立姿勢的成人乘坐者和兒童乘坐者還能把持第五把持部。此外,能由第一把持部的下部、第二把持部、第三把持部以及第五把持部形成封閉空間(環形),因此公共汽車用扶手的耐久性提高。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未經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2986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