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屏蔽門故障可視化方法、系統、裝置及存儲介質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423759.6 | 申請日: | 2020-05-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80402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7-07 |
| 發明(設計)人: | 宋以華;熊律;鄭鋰;李俊輝;韋信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 主分類號: | G06F30/20 | 分類號: | G06F30/20;G06T17/00;E06B7/28;B61B1/02 |
| 代理公司: | 廣州嘉權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黎揚鵬 |
| 地址: | 51000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屏蔽門 故障 可視化 方法 系統 裝置 存儲 介質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屏蔽門故障可視化方法、系統、裝置和存儲介質,其中方法包括:構建站臺的第一動態三維模型,第一動態三維模型包括列車模型和屏蔽門模型;獲取列車運行狀態和屏蔽門開關狀態,根據列車運行狀態通過列車模型模擬列車動作,根據屏蔽門開關狀態通過屏蔽門模型模擬屏蔽門動作;根據列車運行狀態和屏蔽門開關狀態確定故障屏蔽門,并對故障屏蔽門對應的屏蔽門模型進行標識。本發明實現了地鐵站臺的三維可視化遠程監控,節省了人力成本,當屏蔽門出現故障時還可快速、準確地定位故障位置并顯示故障情況,從而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應急處理,降低對列車運行的影響,提高了屏蔽門故障應急處理的效率,可廣泛應用于城市軌道交通技術領域。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城市軌道交通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屏蔽門故障可視化方法、系統、裝置及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已經在40個城市開通運營達6882公里,其中地鐵5316.82公里,車站4416座,在建規模巨大。
屏蔽門安裝于地鐵站臺靠軌道側邊沿,是將站臺區域與軌道區域相互隔離開的設備。列車到達時,開啟玻璃幕墻上的屏蔽門供乘客上下列車。設置屏蔽門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人員跌落軌道發生意外事故,降低車站空調通風系統的運行能耗,同時減少列車運行噪聲和活塞風對車站的影響,為乘客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候車環境,避免因站臺事故而延誤運營,提高軌道交通的服務水平,為軌道交通系統實現無人駕駛創造必要條件。當屏蔽門發生故障無法正常打開/關閉時,不僅會威脅到乘客的人身安全,也會影響列車的運行。現有的地鐵站中,都是采取在站臺布置若干站務人員進行現場監測,當屏蔽門出現故障,站務人員現場了解情況并向控制中心上報。然而這種監測方法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且一個站務人員無法同時監測多個屏蔽門的運行狀況,當距離較遠的屏蔽門發生故障時,因為地鐵上下車人員密集,容易造成視線阻隔及行動不便,站務人員往往很難第一時間了解故障情況并上報,從而會影響屏蔽門故障的應急處理以及列車的運行。若通過攝像頭遠程視頻監控,也需要一個人同時監控多個攝像頭拍攝的畫面,并從監控畫面中判斷故障屏蔽門的位置,容易出錯且需要耗費較多時間和精力。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屏蔽門故障可視化方法、系統、裝置及存儲介質,可實現地鐵站臺的三維可視化遠程監控,當屏蔽門出現故障時還可快速、準確地定位故障位置并顯示故障情況。
本發明所采用的第一技術方案是:
一種屏蔽門故障可視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構建站臺的第一動態三維模型,所述第一動態三維模型包括列車模型和屏蔽門模型;
獲取列車運行狀態和屏蔽門開關狀態,根據所述列車運行狀態通過所述列車模型模擬列車動作,根據所述屏蔽門開關狀態通過所述屏蔽門模型模擬屏蔽門動作;
根據所述列車運行狀態和所述屏蔽門開關狀態確定故障屏蔽門,并對所述故障屏蔽門對應的屏蔽門模型進行標識。
進一步,所述構建站臺的第一動態三維模型這一步驟,其具體為:
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儀對所述站臺進行掃描,構建所述站臺的第一動態三維模型。
進一步,所述獲取列車運行狀態和屏蔽門開關狀態,根據所述列車運行狀態通過所述列車模型模擬列車動作,根據所述屏蔽門開關狀態通過所述屏蔽門模型模擬屏蔽門動作這一步驟,其包括:
實時檢測列車運行狀態,根據所述列車運行狀態確定列車位置和列車行駛速度;
實時檢測屏蔽門開關狀態,根據所述屏蔽門開關狀態確定屏蔽門開度;
根據所述列車位置和所述列車行駛速度通過所述列車模型模擬列車動作,根據所述屏蔽門開度通過所述屏蔽門模型模擬屏蔽門動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未經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2375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