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肉丸葉海豹組培用組合培養基、多肉丸葉海豹組培方法和多肉丸葉海豹栽培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411746.7 | 申請日: | 2020-05-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42394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15 |
| 發明(設計)人: | 廉玉姬;仝德斌;奕德磊;趙小梅;林光哲 | 申請(專利權)人: | 臨沂大學;山東仙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H4/00 | 分類號: | A01H4/00;A01G24/15;A01G31/00;A01G24/12;A01G24/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師事務所 11569 | 代理人: | 董大媛 |
| 地址: | 276000 山東省臨沂***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肉丸 海豹 組培用 組合 培養基 方法 栽培 | ||
本發明屬于多肉植物繁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肉丸葉海豹組培用組合培養基、多肉丸葉海豹組培方法和多肉丸葉海豹栽培方法。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多肉丸葉海豹組培用組合培養基,包括獨立分裝的預處理培養基、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增殖培養基、不定芽誘導培養基和生根壯苗培養基。本發明提供的培養基組合不僅能夠提高其繁殖率,還能夠提高多肉丸葉海豹的成活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多肉植物繁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肉丸葉海豹組培用組合培養基、多肉丸葉海豹組培方法和多肉丸葉海豹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丸葉海豹(Adromischus Cooperi v.Festivus)為景天科天錦章屬(水泡)多肉植物,是庫珀/天錦章(Adromischus cooperi)的自然變種,分布于南非東開普敦Noorsveld。丸葉海豹是一種多年生多肉植物,較低矮,莖粗壯,身體表面光滑無毛,葉片相互簇擁,似天窗。適合生長在低溫干燥的環境中,喜陽光,無需多水,喜干旱。甚得園藝愛好者的喜愛,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觀賞植物,較珍貴。
丸葉海豹自花授粉難以得到種子,現有丸葉海豹的繁殖技術多以葉插擴繁為主,但由于其繁殖倍數低,生長緩慢,一片葉上繁殖1~2株,生長速度緩慢需要5~6個月,經濟效益低,限制大面積推廣,所以很難大規模繁殖,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是一種能快速、有效地獲得克隆植株的方法,包括植物器官和體細胞胚胎發生兩種主要方法,具有繁殖倍數大,繁殖規模大和保持相同遺傳性狀的特點。植物組織培養快繁技術包括愈傷組織誘導與增殖、誘導不定芽、生根、馴化移栽等步驟。馴化移栽工作是確保組培苗成活率的關鍵技術環節。在大棚或溫室環境下,需要仔細認真的工人來完成此項工作。
現有的組培苗的移栽多將組培苗與培養基分開,再用清水清洗干凈根部上殘留的培養基。在分離和清洗小苗的過程中,很容易傷及根部或造成小苗斷裂、脫落,導致小苗損傷或后期苗腐爛等損失。
丸葉海豹組培苗的根系為須根系,根倍數量較多,在培養基中根系縱橫交錯。如果采用現有馴化移栽技術,在組培苗和培養基的分離過程中將會發生多數根的被斷掉,葉片或小苗被掰斷,根系間的培養基清洗不干凈而增加病原菌入侵小苗的導致小苗腐爛而降低成活率等影響經濟效率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肉丸葉海豹組培用組合培養基、多肉丸葉海豹組培方法和多肉丸葉海豹栽培方法,本發明提供的培養基組合不僅能夠提高其繁殖率,還能夠提高多肉丸葉海豹的成活率。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多肉丸葉海豹組培用組合培養基,包括獨立分裝的預處理培養基、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增殖培養基、不定芽誘導培養基和生根壯苗培養基;
所述預處理培養基以MS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還包括10~20mg/L細胞分裂素;
所述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以MS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還包括蔗糖20~30g/L、瓊脂6.5~8g/L、6-BA 0.5~3.0mg/L和NAA0.5 mg/L;
所述增殖培養基以1/2MS、3/4MS或MS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還包括20~30g/L蔗糖、1.0~3.0mg/L 6-BA、0.2mg/L IBA和6.5~8g/L瓊脂;
所述不定芽誘導培養基以B5、N6、MS或WPM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還包括0.9~2.1mg/L 6-BA和0.3~0.7mg/LNAA;
所述生根壯苗培養基以1/2WPM、1/2MS、1/2花寶、1/2N6或1/2B5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還包括20~30g/L蔗糖、6.5~8g/L瓊脂和0.1~0.5mg/L IAA。
優選的,所述預處理培養基、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增殖培養基、不定芽誘導培養基和生根壯苗培養基的pH值為5.6~6.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臨沂大學;山東仙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臨沂大學;山東仙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11746.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防褐變組合物及其應用
- 下一篇:電能表反竊電方法以及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