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車身姿態可調的雙叉臂懸架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340830.4 | 申請日: | 2020-04-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5921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21 |
| 發明(設計)人: | 吳宗樂;柯江林;葉樂舟;歐陽海;張健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G17/00 | 分類號: | B60G17/00;B60G17/06;B60G3/18;B60G13/00 |
| 代理公司: | 武漢開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鴻;蔡俊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車身 姿態 可調 雙叉臂 懸架 結構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車身姿態可調的雙叉臂懸架結構,包括轉向節支架和連接于轉向節支架上的雙叉臂,所述轉向節支架上連接有滾珠絲杠機構,所述滾珠絲杠機構位于所述雙叉臂上方,所述滾珠絲杠機構包括絲杠和可沿所述絲杠垂直升降的滾珠滑臺,所述滾珠滑臺上固定有用于支撐車身的支撐機構,所述絲杠連接有用于驅動其轉動的蝸輪蝸桿機構。基于螺旋彈簧結構,通過使用滾珠絲杠結構來調節車輛的姿態,結構簡單、易于布置、成本低廉。采用蝸輪蝸桿結構傳動,具有自鎖功能,結構可靠。通過控制懸架高度,實現不同的離地間隙,使車輛在保證操控性的同時提高了通過性。通過車輛的四個懸架相互獨立,可通過控制懸架兩側的高度差,提高車輛抗側傾能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底板技術領域,具體地指一種車身姿態可調的雙叉臂懸架結構。
背景技術
車輛在設計時,一般會考慮其姿態高低,過高或過低的姿態值都會影響車輛的性能。過低的姿態會影響車輛的通過性;但過高的姿態又會使車輛重心偏高,影響其操縱穩定性。為了減小姿態對車輛性能的影響,姿態可調懸架就應運而生。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姿態可調懸架都是油氣彈簧懸架。通過控制油氣彈簧內部的壓力,實現對彈簧高度、剛度的調節,從而改變車輛姿態。油氣彈簧具有提高不同工況下的乘坐舒適性、提高通過性、減輕輪胎磨損、減低車輛載荷波動、提高車輛附著力等諸多優點。但另一方面,由于油氣彈簧密封性要求高、易老化、耐久性差、成本高等缺點,導致其通常只能用于中高端車型。
另外也有通過機械傳動調節姿態的懸架,比如CN201220045216.6(一種汽車車身離地間隙自動調整裝置)和CN201910605271.2(一種雙叉臂懸架、雙叉臂懸架自動調節系統及方法)介紹的通過電動升降改變車身高度的方法。但這些結構均安裝在轉向節或者彈簧端部等狹小空間,不利于升降機構布置,并且這些電動升降裝置不能通過機構自鎖,存在一定危險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自鎖性能、便于布置的車身姿態可調的雙叉臂懸架結構。
為實現此目的,本發明所設計的車身姿態可調的雙叉臂懸架結構,包括轉向節支架和連接于轉向節支架上的雙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節支架上連接有滾珠絲杠機構,所述滾珠絲杠機構位于所述雙叉臂上方,所述滾珠絲杠機構包括絲杠和可沿所述絲杠垂直升降的滾珠滑臺,所述滾珠滑臺上固定有用于支撐車身的支撐機構,所述絲杠連接有用于驅動其轉動的蝸輪蝸桿機構。
進一步的,所述轉向節支架的頂部和底部分別固定連接有上叉臂連接支架和下叉臂連接支架,所述上叉臂連接支架的底部和所述下叉臂連接支架的底部分別鉸接連接有一個叉臂;所述滾珠絲杠機構連接于所述上叉臂連接支架的頂部。
進一步的,所述滾珠絲杠機構包括絲杠底座,所述絲杠底座的中部鉸接連接有與其垂直的所述絲杠,所述絲杠頂部連接有所述蝸輪蝸桿機構,所述絲杠底座的左右兩側分別固定有一根與其垂直的導向桿;所述滾珠滑臺的中部開設有與所述絲杠配合的螺紋孔,所述滾珠滑臺的左右兩側分別開設有一個和所述導向桿配合的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滾珠滑臺的螺紋孔與所述絲杠的螺紋之間設有滾珠。
進一步的,所述絲杠包括中部的絲杠螺紋段、同軸固定連接于所述絲杠螺紋段頂部的絲杠上鉸接軸段和同軸固定連接于所述絲杠螺紋段底部的絲杠下鉸接軸段;所述絲杠上鉸接軸段鉸接連接有蝸輪蝸桿安裝板,所述蝸輪蝸桿安裝板固定于所述導向桿上,所述蝸輪蝸桿機構設置于所述蝸輪蝸桿安裝板上;所述絲杠下鉸接軸段鉸接連接于所述絲杠底座內。
進一步的,所述蝸輪蝸桿安裝板的中部開有軸承安裝孔,所述軸承安裝孔內過盈配合有絲杠上端連接軸承,所述絲杠上鉸接軸段為階梯軸段,包括與所述絲杠上端連接軸承配合的絲杠第一上鉸接軸段和與所述絲杠第一上鉸接軸段同軸固定連接的絲杠第二上鉸接軸段,所述絲杠第二上鉸接軸段的直徑小于所述絲杠第一上鉸接軸段的直徑,所述絲杠第二上鉸接軸段連接所述蝸輪蝸桿機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4083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