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銅鉬混合精礦的分離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285881.1 | 申請日: | 2020-04-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9560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07 |
| 發明(設計)人: | 吳桂葉;朱陽戈;尚衍波;劉崇峻;紀愛亮;劉慧南;宋振國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3D1/14 | 分類號: | B03D1/14;B03D10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錢云 |
| 地址: | 100044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混合 精礦 分離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銅鉬混合精礦的分離方法,所述分離方法包括在粗選、掃選和精選過程中全流程采用電化學多參數耦合調控浮選技術,所述電化學多參數耦合調控浮選技術為在電化學浮選過程中同時調控以下三個參數:礦漿的氧化還原混合電位、礦漿的pH和礦漿中硫離子電極電位。本發明提供的銅鉬混合精礦的分離方法,經閉路試驗驗證,最終可獲得優良的分離指標:鉬精礦中Mo品位51.05%、Mo回收率91.13%、Cu含量0.56%,銅精礦中Cu品位23.06%、Mo含量0.09%。該方法具有清潔、高效的特點,有效解決現有銅鉬分離過程中藥劑消耗量大、生產成本高、分離指標不穩定、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有色金屬選礦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銅鉬混合精礦的分離方法。
背景技術
銅和鉬均是非常重要的礦產資源,我國銅(鉬)礦的主要類型為斑巖型及矽卡巖型,礦石品位低,且與鉬伴生密切。因此,銅鉬分離是銅鉬資源利用的關鍵技術之一。
傳統的銅鉬浮選分離一般可以分為抑銅浮鉬和抑鉬浮銅兩種方法,國內外的選礦廠普遍采用抑銅浮鉬方法。常規的銅鉬分離抑制劑主要有硫化物(如硫化鈉、硫氫化鈉等)、氧化劑(如過氧化物、次氯酸鹽及重鉻酸鉀等)、諾克斯試劑、氰化物、巰基乙酸鈉、Orfom D8等。硫化鈉等藥劑用量非常大(10~70kg/t),生產成本高;諾克斯試劑穩定性差,且需要現用現配,藥劑配置過程釋放有毒氣體,易發生火災或者爆炸;氰化物含有劇毒的CN-,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容易形成劇毒的HCN氣體,對人體和環境有潛在危害;巰基乙酸鈉等小分子有機抑制劑,與硫化鈉等無機抑制劑相比具有用量少、添加方便等優點,但適應性較差,生產中容易因為藥劑氧化導致無法有效分離。由此可見,傳統的分離方法存在藥劑用量大、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迫切需要開發清潔、高效的銅鉬分離方法。
國內外有研究人員為了提高銅鉬分離指標,在加入NaHS進行銅鉬分離時,測量礦漿氧化還原電位,調節NaHS用量將礦漿電位控制在某一個合適區間。這種方法對提高銅鉬分離效果、穩定指標起到了部分作用,但是仍然無法改變分離過程中NaHS用量大、污染嚴重的現狀。近年來為了降低NaHS用量,科研工作者引入小分子有機抑制劑與NaHS配合使用,并嘗試采用電位調控進行浮選,但是一方面由于小分子有機抑制劑也具有一定的氧化還原性質,對電位同樣產生影響,無法區分兩種藥劑對電位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NaHS在礦漿中容易被氧化導致礦漿電位改變,最終導致兩種藥劑的協同作用比例無法準確調控,生產中容易產生波動,依然無法有效進行調控分離,嚴重影響銅鉬分離指標。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銅鉬混合精礦的分離方法。
本發明提供一種銅鉬混合精礦的分離方法,包括在粗選、掃選和精選過程中均采用電化學多參數耦合調控浮選技術,所述電化學多參數耦合調控浮選技術為在電化學浮選過程中同時調控以下三個參數:礦漿的氧化還原混合電位、礦漿的pH和礦漿中硫離子電極電位。
研究表明硫化礦物浮選實質是電化學過程,改變體系的電化學性質可以實現硫化礦物的浮選和抑制。NaHS作為一個很好的電位調節劑,但是在礦漿中容易被氧氣等因素消耗,導致加入量與礦漿中實際存在量不匹配,無法準確調控。因此本發明中,礦漿的氧化還原混合電位記為Eh,礦漿的pH記為pH,礦漿中硫離子電極電位記為S2-,即本發明采用了Eh-pH-S2-多參數的耦合機制。Eh用來表征礦漿混合電位,通過調控電位調節劑用量使礦漿電位與pH值處于黃銅礦可浮性較差適合被抑制而輝鉬礦可浮性不受影響的電位區間;S2-用來表征礦漿中硫離子的實際含量,隨時反應礦漿中電位調節劑的實時濃度,便于精準調控,獲得更好的分離指標。
進一步地,所述粗選過程中,控制礦漿的氧化還原混合電位為-550~-450mV、礦漿的pH為8.0-11.5和礦漿中硫離子電極電位為-500~-200mV。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未經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28588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