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通信裝置、介質波導濾波器及其電容耦合調節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258001.1 | 申請日: | 2020-04-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0386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0 |
| 發明(設計)人: | 歐陽洲;黃友勝;丁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京信射頻技術(廣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P1/20 | 分類號: | H01P1/20;H01P11/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鄭彤 |
| 地址: | 510700 廣東省廣州***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通信 裝置 介質波導 濾波器 及其 電容 耦合 調節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通信裝置、介質波導濾波器及其電容耦合調節方法。介質波導濾波器包括介質塊及金屬層。一方面,在生產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調整盲槽的槽口大小或通過調整盲槽的深度大小來相應調整容性耦合量,而無需通過調整隔斷環的尺寸大小來調整容性耦合量,也就是不再受限于隔斷環的加工精度的影響,能實現降低加工難度,便于生產制造,便于進行調試,能實現批量生產;另一方面,隔斷環僅發揮容性耦合的作用,不用于調整容性耦合量,設計隔斷環時,可采用尺寸相對較小的隔斷環,無需增大隔斷環尺寸,從而能避免隔斷環處因為開口較大而導致大量信號泄露及信號串擾嚴重,能實現隔斷環處只有較少的信號泄漏,介質波導濾波器相互干擾大大降低。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裝置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通信裝置、介質波導濾波器及其電容耦合調節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通信系統的高速發展進入到5G時代,器件的小型化是其通信設備發展的關鍵,而小型化、高性能、低功耗濾波器又是5G設備小型化的關鍵,介質波導濾波器同時具有5G設備小型化的所有特點,因此在5G通信設備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介質波導濾波器的設計方法成為研究的熱點。介質波導濾波器將傳統波導濾波器的空氣填充形式改進成高介電常數陶瓷材料填充,陶瓷介質材料起到傳輸信號和結構支撐的作用,金屬材料附著在瓷介質材料表面,作為電壁,起到電磁屏蔽作用。
其中,傳統的介質波導濾波器,實現電容耦合的幾種方式包括:深盲孔方式、通孔方式及盲槽方式。這幾種電容耦合方式的介質波導濾波器都存在加工難度大,調試不方便的問題,可批量性差,也為后續實行自動化調試加大了難度。
發明內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通信裝置、介質波導濾波器及其電容耦合調節方法,它能夠降低加工難度,便于生產制造,便于進行調試,能實現批量性生產。
其技術方案如下:一種介質波導濾波器,所述介質波導濾波器包括:介質塊,所述介質塊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設有盲槽,所述盲槽的底壁設有容性耦合通孔,所述容性耦合通孔從所述盲槽的底壁延伸到所述第二表面;及金屬層,所述金屬層設于所述介質塊的外表面、所述盲槽的槽壁及所述容性耦合通孔的孔壁;所述容性耦合通孔孔壁的金屬層上設有隔斷環,或者,所述第二表面的金屬層上設有繞設于所述容性耦合通孔外圍的隔斷環。
上述的介質波導濾波器,盲槽與容性耦合通孔相結合的形式,替換傳統的直通狀的容性耦合通孔,如此一方面,在生產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調整盲槽的槽口大小(包括盲槽的寬度大小以及盲槽的長度大小)或通過調整盲槽的深度大小來相應調整容性耦合量,而無需通過調整隔斷環的尺寸大小來調整容性耦合量,也就是不再受限于隔斷環的加工精度的影響,能實現降低加工難度,便于生產制造,便于進行調試,能實現批量性生產;另一方面,隔斷環僅發揮容性耦合的作用,不用于調整容性耦合量,設計隔斷環時,可以相對減小隔斷環的尺寸,無需增大隔斷環的尺寸,從而能避免隔斷環處因為開口較大而導致大量信號泄露及信號串擾嚴重,能實現隔斷環處只有較少的信號泄漏,介質波導濾波器相互干擾大大降低。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容性耦合通孔的直徑為1mm~3mm;所述隔斷環的環寬為0.5mm~1mm。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容性耦合通孔的直徑為2mm;所述隔斷環的環寬為0.5mm~0.7mm。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上還設有間隔的兩個頻率孔,所述盲槽與所述容性耦合通孔位于兩個所述頻率孔之間,所述頻率孔為盲孔,所述金屬層還設于所述頻率孔的孔壁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盲槽的深度不大于所述頻率孔的深度。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盲槽的槽口形狀為方形、多邊形、圓形、橢圓形或腰形;或者,所述盲槽為錐形槽或柱形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介質塊為陶瓷介質塊;所述金屬層為鍍設、噴涂或粘設于所述介質塊上的金屬銀層、金屬銅層、金屬鉑層或金屬金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京信射頻技術(廣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未經京信射頻技術(廣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25800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