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RFID惡意閱讀器檢測裝置及用于檢測惡意閱讀器的閱讀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216639.9 | 申請日: | 2020-03-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23332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14 |
| 發明(設計)人: | 楊黎斌;戴航;郝智棟;蔡曉妍;石寶財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北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K7/00 | 分類號: | G06K7/00;G06K7/1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61216 | 代理人: | 黃小梧 |
| 地址: | 710068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rfid 惡意 閱讀器 檢測 裝置 用于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RFID惡意閱讀器檢測裝置及用于檢測惡意閱讀器的閱讀器,通過采集待測試RFID系統中閱讀器和標簽之間的實際通信信號,對其進行反向解析,并對反向解析出的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對RFID系統工作效率和工作頻率的分析,判斷是否存在惡意閱讀器;通過實際應用場景靈活選擇不同的檢測方式,提高了檢測速度的同時保證了檢測準確性;通過工作效率檢測當前系統中是否存在惡意閱讀器,檢測便捷,提高了檢測的速度;通過工作頻率檢測當前系統中是否存在惡意閱讀器,在不干擾合法閱讀器工作的同時可以更加準確的保證檢測到惡意閱讀器,并且提高了檢測的速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RFID領域,具體涉及一種RFID惡意閱讀器檢測裝置及用于檢測惡意閱讀器的閱讀器。
背景技術
由于5G時代的到來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萬物互聯”已成為當前研究和應用的熱點。由于物聯網技術將許多原本隔離的設備連接到網絡中,這大大增加了設備遭受攻擊的風險。而物聯網的典型支撐設備——RFID系統,由于其資源受限,通信模式開放,缺乏統一標準,安全能力較低等問題,更是極易遭受偽造等惡意攻擊。
作為RFID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器在整個RFID系統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FID標簽內存中的數據均可被閱讀器讀取。考慮到RFID系統常用于工業生產與國防監控等關鍵領域,其攻擊影響后果嚴重。安全問題已經成為阻礙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由于RFID系統涉及到嵌入式、網絡及軟件等多種技術體系,其安全需求及應用環境,較傳統互聯網環境更為復雜。RFID標簽數據通過無線射頻與讀寫器進行通信,目前的RFID通信協議保證了不同廠家讀寫器讀取標簽數據的通用性,但同時也導致RFID系統無法攔截惡意讀寫器對標簽數據的識讀。另一方面,由于RFID系統存在資源受限的問題,因此無法采取復雜的加密方案對RFID系統的數據進行保護。如果系統不能有效的檢測惡意閱讀器的存在,攻擊者很可能利用惡意閱讀器讀取標簽內存中的數據,對RFID系統進行干擾和破壞,使RFID系統面臨嚴重的安全威脅與數據隱私保護問題,產生巨大的安全風險,對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的威脅。因此,一種快速高效且不需要耗費大量資源的RFID惡意閱讀器檢測方案十分必要,這可以有效降低RFID系統數據傳輸通信面臨的安全風險,保障RFID系統的安全性,提高RFID系統的數據隱私保護。
國內在RFID惡意閱讀器檢測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數據加密與安全協議方向,針對RFID惡意閱讀器入侵檢測的研究主要采用數據分析或額外硬件監測方法加以實現,缺少對RFID系統“資源受限”問題的考慮,效率較低且成本偏高,實現難度較大。如何構建一種消耗資源低、檢測速度快、檢測效率高的RFID惡意閱讀器檢測方案,是目前RFID惡意閱讀器檢測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需要針對不同工作環境的RFID系統采取不同的測試方案,以對RFID系統在具體生產環境中的安全使用提供有效保證。因此,現有市面上安全分析工具大都基于傳統互聯網安全技術,并且成本較高,因此很難快速檢查發現RFID系統中存在的惡意閱讀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RFID惡意閱讀器檢測裝置及用于檢測惡意閱讀器的閱讀器,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RFID惡意閱讀器檢測裝置存在無法快速檢測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任務,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RFID惡意閱讀器檢測裝置,用于判斷待檢測的RFID系統中是否存在惡意閱讀器,所述的待檢測的RFID系統中包括合法閱讀器或所述的待檢測的RFID系統中包括合法閱讀器以及惡意閱讀器,所述的檢測裝置中存儲有第一計算機程序,所述的第一計算機程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以下步驟:
步驟1、判斷所述的待檢測的RFID系統中是否有合法閱讀器正在工作,若有,則執行步驟2;否則,執行步驟3;
步驟2、采用步驟2.1至步驟2.2判斷待檢測的RFID系統中是否存在惡意閱讀器:
步驟2.1、獲得待檢測的RFID系統的工作效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北工業大學,未經西北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216639.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