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采用多基島引線框架的芯片封裝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89762.6 | 申請日: | 2020-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80437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9 |
| 發明(設計)人: | 李陽德;周占榮;徐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晶豐明源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25/16 | 分類號: | H01L25/16;H01L25/07;H01L23/495 |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勝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東新區中國(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采用 多基島 引線 框架 芯片 封裝 結構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采用多基島引線框架的芯片封裝結構,通過將一顆雙N襯底二極管和兩顆N襯底二極管分別放在三個不同基島上,組成二極管整流橋堆;相比傳統的四顆獨立二極管整流橋堆,該方案實現更簡單、操作更容易、成本更低。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半導體封裝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采用多基島引線框架的芯片封裝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集成電路IC設計、制造行業得到飛速發展,封裝技術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封裝是整個集成電路制造過程中重要一環,它具有散熱和保護功能。封裝工藝能夠將芯片密封,隔絕外界污染及外力對芯片的破壞。
隨著技術的進步,在一個封裝體中封裝單顆芯片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在一個封裝體中封裝多顆芯片,成為了技術發展的方向。芯片面積越來越小,功率越來越大,使用環境越來越極限,散熱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成本競爭尤為突出。
目前驅動電路中輸入整流橋、續流二極管和驅動IC分開,屬于不同封裝元器件,工廠實際生產中需多次上板,導致元器件成本較高、電路板體積較大。
請一并參閱圖1A-圖1B,其中,圖1A為現有的輸入整流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圖1B為二極管封裝形式示意圖。
如圖1A所示,現有的輸入整流橋通常使用四顆獨立二極管(D1~D4)組成,以對輸入的交流電AC進行整流,輸出直流電DC。
如圖1B所示,對于N襯底二極管11,其封裝時,底部與引線框架的基島電連接的為陰極,頂部為陽極(即N襯底)、可以通過金屬引線與其它組件電連接,如圖1B中a部分所示;對于P襯底二極管12,其封裝時,底部與引線框架的基島電連接的為陽極,頂部為陰極(即P襯底)、可以通過金屬引線與其它組件電連接,如圖1B中b部分所示。
對四顆獨立二極管進行封裝時,需要多個獨立基島、多次點膠和上芯,方案繁瑣、生產產能(UPH)較低、成本較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采用多基島引線框架的芯片封裝結構,可以為工廠生產中減少元器件,實現物料成本下降、封裝結構的電路板體積更小等優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采用多基島引線框架的芯片封裝結構,包括:多基島引線框架,包括多個第一類引腳以及相互之間電氣隔離的第二基島、第三基島與第四基島;所述第一類引腳至少包括第一交流電輸入引腳、第二交流電輸入引腳、總線引腳以及接地引腳;一顆雙N襯底二極管,設置于所述第二基島上,所述雙N襯底二極管包括第一陽極、第二陽極以及共用的陰極,其陰極與所述第二基島電連接、并通過所述第二基島與所述總線引腳電連接,其第一陽極通過金屬引線與所述第一交流電輸入引腳電連接,其第二陽極通過金屬引線與所述第二交流電輸入引腳電連接;一第一N襯底二極管,設置于所述第三基島上,其陰極與所述第三基島電連接、并通過所述第三基島與所述第一交流電輸入引腳電連接,其陽極通過金屬引線與所述接地引腳電連接;一第二N襯底二極管,設置于所述第四基島上,其陰極與所述第四基島電連接、并通過所述第四基島與所述第二交流電輸入引腳電連接,其陽極通過金屬引線與所述接地引腳電連接。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發明通過將一顆雙N襯底二極管和兩顆N襯底二極管分別放在三個不同基島上,組成二極管整流橋堆,相比傳統的四顆獨立二極管整流橋堆,該方案實現更簡單、操作更容易、成本更低。通過進一步將二極管整流橋堆與驅動IC、續流二極管、MOS管等中的一個或多個合封在一個封裝結構內部,提高了芯片集成度、降低了整個電路的成本;封裝結構內部各基島之間電氣隔離,引腳與引腳之間間距足夠大,可以有效防止高壓擊穿,進而滿足封裝或可靠性的要求。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晶豐明源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晶豐明源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8976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