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地鐵列車站臺及其排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85786.4 | 申請日: | 2020-03-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55727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9 |
| 發明(設計)人: | 車輪飛;李文勝;王華兵;段飛;劉俊;林昶隆;付維綱;蔡崇慶;胡清華;夏繼豪;劉宇圣;王彥華;陳玉遠;邱少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4D27/00 | 分類號: | F04D27/00;E21F1/00;E21F1/08;B61B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董超男;張穎玲 |
| 地址: | 430060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地鐵 列車 站臺 及其 方法 | ||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地鐵列車站臺及其排煙方法,本申請實施例通過排熱風機對站臺公共區進行排煙,不需要增設專門用于排煙的排煙風機。由于排煙風道位于軌行區的頂部,當站臺公共區發生火災,通過切換單元將站臺公共區、排煙風道的內腔以及風室的內腔連通,通過切換單元將風室的內腔和排熱風道的內腔截止,并啟動風機對站臺公共區排煙。站臺公共區的煙氣不需要經過屏蔽門,站臺公共區的屏蔽門不需要開啟,避免了疏散人員掉落軌行區的風險。排煙風道位于軌行區的頂部,排煙風道的布置不需要占用站臺公共區的空間,不會由于排煙風道的布置而增加站臺層的層高,也就不會增加土建規模和管線綜合的布置難度。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通風排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地鐵列車站臺及其排煙方法。
背景技術
根據《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13第28.4.10條和《地鐵設計防火標準》GB51298-2018第8.1.3條的規定,當車站站臺公共區發生火災時,站廳到站臺的樓梯和扶梯口處須具有向下不小于1.5m/s的氣流速度,且煙氣不能進入地下區間。開啟位于站臺公共區兩端的屏蔽門,利用隧道風機協同站臺公共區排煙的方式是最常用的,但存在著疏散人員掉落軌行區的風險。對此,目前不打開屏蔽門的處理方式存在以下缺陷:排煙風道的布置造成站臺層層高較大,增加土建規模,增大了管線綜合的布置難度;或者,影響站臺公共區的空間感和通透性,降低乘客候車體驗,影響人員疏散效率;或者,影響站臺公共區端部的綜合管線敷設,影響站臺公共區兩端的設備室的布置。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申請實施例期望提供一種地鐵列車站臺及其排煙方法,以使地鐵列車站臺無需開啟站臺公共區兩端的屏蔽門即實現站臺公共區的排煙,且不會造成站臺層層高較大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申請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地鐵列車站臺,包括站臺公共區、軌行區、排熱風道、排煙風道、切換單元、風室以及風機;
所述軌行區位于所述站臺公共區的至少一側,每側所述軌行區均設置有所述排熱風道、所述排煙風道以及所述切換單元,所述排熱風道和所述排煙風道均位于所述軌行區的頂部;
每側所述排熱風道的內腔和所述排煙風道的內腔通過對應的所述切換單元分別與所述風室的內腔選擇性地連通,每側所述排煙風道的內腔通過對應的所述切換單元與所述站臺公共區選擇性地連通;
所述風機與所述風室相連。
一實施例中,所述切換單元包括:
第一通斷裝置和/或第二通斷裝置,所述第一通斷裝置位于所述排煙風道的內腔與所述站臺公共區之間,以選擇性地連通所述排煙風道的內腔和所述站臺公共區,所述第二通斷裝置位于所述排煙風道的內腔與所述風室的內腔之間,以選擇性地連通所述排煙風道的內腔和所述風室的內腔;以及
第三通斷裝置,位于所述排熱風道的內腔和所述風室的內腔之間,以選擇性地連通所述排熱風道的內腔和所述風室的內腔。
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斷裝置為第一風閥,位于所述排煙風道朝向所述站臺公共區的一側,所述第一風閥設置在所述排煙風道的風道壁上。
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通斷裝置包括:
第一連接管,分別與所述排煙風道和所述風室連接;以及
第二風閥,位于所述第一連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二風閥與所述第一連接管連接,所述第二風閥選擇性地連通所述排煙風道的內腔和所述風室的內腔。
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三通斷裝置包括:
第二連接管,分別與所述排熱風道和所述風室連接;以及
第三風閥,位于所述第二連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三風閥與所述第二連接管連接,所述第三風閥選擇性地連通所述排熱風道的內腔和所述風室的內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8578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