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低粘度光敏樹脂及其制備方法、3D打印制品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77020.1 | 申請日: | 2020-03-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8822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8-16 |
| 發明(設計)人: | 張清怡;李蕾;衣惠君;徐毅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石化高科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51/08 | 分類號: | C08L51/08;C08L1/04;C08F283/10;C08F222/14;C08F222/20;B33Y70/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劉依云;喬雪微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粘度 光敏 樹脂 及其 制備 方法 打印 制品 | ||
本發明涉及光固化3D打印用光敏樹脂領域,公開了一種低粘度高精度光敏樹脂及其制備方法、3D打印制品及其制備方法。所述低粘度高精度光敏樹脂,以重量百分比計,包括環氧丙烯酸酯30?40%,丙烯酸類活性稀釋劑50?70%,自由基光引發劑3?5%,精度調節劑1?3%,納米纖維素1?3%。本發明所述光敏樹脂具有粘度低,流動性好,固化速度快的特點,由其制備得到的3D打印制品尺寸精度高,適用于紫外光固化3D打印制品的快速成型。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光固化3D打印用光敏樹脂,具體涉及一種低粘度光敏樹脂及其制備方法、3D打印制品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3D打印技術又稱為快速成型技術或增材制造技術。其中光固化的3D打印技術由于層間結合力較強、打印制件各向異性率低且精度高、綜合力學性能優良且性能可調節范圍大,所以發展迅猛。
目前已有的技術手段包括SLA(Stereo Lithography Appearance)、DLP (DigitalLight Processing)和CLIP(ContinuosLiqid Interface Production)等,使用的均為粘度較低的光敏樹脂。在打印過程中,一方面,由于光固化過程中部分分子間作用力變為了化學鍵,進而會產生固化收縮,導致打印精度變差;另一方面,由于固化時紫外光在樹脂內存在散射、在底板處存在反射,進而會影響打印精度。
CN108102277A公開了一種包括環氧樹脂,丙烯酸酯預聚體,活性稀釋劑光引發劑,填料,其中填料為剛性聚硅氧烷,剛性聚硅氧烷籠型結構作為骨架或支撐,從而降低材料的體積收縮率,但是填料添加量大且樹脂粘度較大,對于普通光固化3D打印來說成型困難。
因此,制備出低粘度且高精度的適用于3D打印的樹脂是目前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3D打印用樹脂打印精度低、流動性差的問題,提供一種低粘度光敏樹脂及其制備方法、3D打印制品及其制備方法。所述光敏樹脂具有粘度低,流動性好,固化速度快的特點,由其制備得到的3D打印制品尺寸精度高,適用于紫外光固化3D打印制品的快速成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種低粘度光敏樹脂,其中,以重量百分比計,包括環氧丙烯酸酯30-40%,丙烯酸類活性稀釋劑50-70%,自由基光引發劑3-5%,精度調節劑1-3%,納米纖維素1-3%。
優選地,以重量百分比計,包括環氧丙烯酸酯30-35%,丙烯酸類活性稀釋劑60-65%,自由基光引發劑3-4%,精度調節劑1-2%,納米纖維素1-2%。
優選地,所述納米纖維素的長度為50-200nm,長徑比為10-20。
更優選地,所述納米纖維素的長度為100-200nm,長徑比為15-20。
優選地,所述環氧丙烯酸酯選自雙酚A環氧丙烯酸酯、酚醛環氧丙烯酸酯、環氧化油丙烯酸酯和胺改性環氧丙烯酸酯中的一種或多種。
優選地,所述環氧丙烯酸酯的數均分子量1300-1500;25℃時的粘度為 15000-55000cps。
優選地,所述丙烯酸類活性稀釋劑選自1,6-已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縮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丙氧基化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 N-丙烯酰嗎啉和甲基丙烯酸異冰片酯中的兩種或三種的組合物。
優選地,所述自由基光引發劑選自2-羥基-2-甲基-1-苯基丙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甲酮、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膦酸乙酯和苯基雙(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中的一種或兩種。
優選地,所述精度調節劑選自油紅、亞甲基藍、甲基橙和炭黑中的至少一種。
本發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種制備本發明所述低粘度光敏樹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石化高科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石化高科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7702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