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七自由度上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70809.4 | 申請日: | 2020-03-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4597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2 |
| 發明(設計)人: | 劉濤;張孟旋;王晨程;劉慶運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H1/02 | 分類號: | A61H1/02 |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問律師事務所 34134 | 代理人: | 郭大美 |
| 地址: | 243002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由度 上肢 骨骼 康復 機器人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七自由度上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屬于康復機械設備技術領域。它包括支撐機構、肩關節訓練機構、上臂調節機構、肘關節訓練機構、腕關節訓練機構以及腕關節調節機構,支撐機構、肩關節訓練機構、上臂調節機構、肘關節訓練機構、腕關節訓練機構以及腕關節調節機構按照順序相接;通過七個主動自由度以及三個被動自由度的結合使用,保證訓練的平穩性、舒適性和精確性,能夠適應不同的使用者,適用性強。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康復機械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七自由度上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
背景技術
在世界范圍內,腦卒中平均年發病率為140/10萬-200/10萬。國內腦卒中的平均年發病率為185/10萬-219/10萬,而年平均死亡率為60/10萬。雖然大約有78%-88%的腦卒中患者得以生存下來,但是絕大多數患者都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以運動功能障礙(偏癱)的發生率最髙。目前在臨床上,醫師廣泛應用的療法有強制性牽引療法、反復抗阻力練習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簡單器械的訓練方法等。主要方式局限于康復醫師對患者進行手把手、一對一的訓練及治療,患者一直處于被動接受治療的狀態,其自身參與治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強。治療效果主要取決于治療師的技術水平、臨床經驗、敬業精神以及訓練器械等,難以滿足高強度、有針對性和重復性的康復訓練要求。為了彌補臨床醫師治療的不足,國內外醫學研究機構相繼提出并研發了康復訓練機器人技術。
現有康復訓練機器人中有披露,中國專利申請號為:201410855081.3,公開日為:2015.04.08的“七自由度外骨骼式上肢康復機器人”,其包括依次相連的前臂和腕關節運動機構、肘關節運動機構、上臂運動機構、重力補償運動機構、肩關節運動機構、座椅機構。其通過不同機構的銜接實現對人體上肢的主動或被動康復過程;但由于不同人的手臂的差異性很大,而很難能夠針對不同人進行康復訓練,而在針對不同人進行康復訓練時,又需要對機器人進行不斷的調試,使用起來過于繁瑣,不便于實際使用。
中國專利申請號為:201811208345.0,公開日為:2019.01.11的“一種七自由度的上肢康復機器人”,包括肩內收外展關節、肩屈曲伸展關節、肩內旋外旋關節、肘屈曲伸展關節、腕尺偏橈偏關節、腕屈曲伸展關節、腕內旋外旋關節、上臂伸縮部分、前臂伸縮部分、上臂支持部分、前臂支持部分、手指手腕固定部分和控制部分組成,七個自由度采用串聯方式連接。通過將人體手臂放置在上臂支撐部分和下臂支撐部分,各個關節的運轉實現對人體手臂的康復訓練;但機器人的針對人體手臂長度的調節過于繁瑣,當機器人在不同康復人員之間使用時,明顯帶來不便,影響使用效率。
中國專利申請號為:201720727948.6,公開日為:2018.10.19的“上肢康復機器人及其系統”,其包括底座、支撐桿和上肢訓練組件;支撐桿的下端固定安裝于底座上,支撐桿的上端與上肢訓練組件活動連接;上肢訓練組件,支持人體上肢進行七個自由度運動,使得肩肘關節能夠在空間范圍內進行復合運動和分離運動訓練;七個自由度中,四個為電機驅動的旋轉自由度,設置為肩關節三個自由度旋轉關節和肘關節屈伸旋轉關節,其它三個為無動力自由度,設置為高低升降調節關節、肩部旋轉調節關節和肘部伸縮調節關節。通過機器人的運轉能夠實現人體手臂不同方位的健康訓練;但人體手臂的長度不一,針對不同人的手臂進行康復訓練時,調節過程過于繁瑣不便于使用。
發明內容
1.要解決的問題
針對現有康復訓練機器人適用性不強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七自由度上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通過七個主動自由度以及三個被動自由度的結合使用,保證訓練的平穩性、舒適性和精確性,能夠適應不同的使用者,適用性強。
2.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工業大學,未經安徽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7080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