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車窗防夾系統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67220.9 | 申請日: | 2020-03-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7339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2-25 |
| 發明(設計)人: | 吳江帆;王金濤;秦嶺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琪埔維半導體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5F15/40 | 分類號: | E05F15/40;G01D5/1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師事務所 31272 | 代理人: | 吳軼淳 |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東新區中國***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車窗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車窗防夾系統及方法,涉及車窗防夾技術領域,包括:霍爾傳感器,用于在車窗驅動電機的運動過程中生成霍爾脈沖信號;控制器,包括:數據接收模塊,用于在接收到外部的車窗關閉指令后實時接收霍爾脈沖信號;第一控制模塊,用于根據霍爾脈沖信號處理得到車窗玻璃的實時位置,并在實時位置處于一預設防夾區域內時生成防夾控制信號;第二控制模塊,用于根據防夾控制信號獲取霍爾脈沖信號的實時霍爾周期,并在實時霍爾周期大于自適應更新得到的防夾周期閾值時生成相應的防夾控制指令,以通過車窗驅動電機控制車窗玻璃停止關閉,從而實現車窗防夾的功能。有益效果是能夠適應不同的環境變化及零部件老化,有效提升防夾功能的可靠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窗防夾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車窗防夾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轎車已逐步得到了普及,人們對安全性和舒適性有了更高的需求,對人員意外的安全保護問題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避免小孩子發生意外。汽車車窗的關閉安全及防夾功能設計問題也逐漸成為人們購買車輛時的主要要求之一。汽車車窗防夾功能設計的目的是為有效地減少乘客在不經意間關閉車窗時對靠近車窗的手或者身體其他部位的意外傷害率,滿足了人們對安全性的需求,同時也符合現代化汽車通過車身構造對意外夾傷事故有效控制的安全要求。
所謂防夾,就是指在電動車窗上升過程中夾住物體并達到一定力度后,讓電動車窗自動停止或回落,以防止物體(尤其是人體)被夾傷。因此防夾控制只發生在門窗關閉階段,防夾區為從離電動車窗玻璃無障礙上升運動的最大位置(頂端)的區域(防夾車門為4~200mm)。該定義符合歐洲74/60/EEC和美國FMVSSll8的相關要求。只有在防夾區域才啟動防夾功能。
在玻璃關閉過程中進入防夾區域后一旦夾到障礙物后,電路中會產生反電動勢導致電流突增,可以利用這種特性把實測電流與預制的閾值進行比較實現防夾功能,實踐證明這種方案是可行的,缺點是在電路中需要增加采樣電阻和相應的功放電路,提高了成本。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車窗防夾系統,具體包括:
霍爾傳感器,設置于車窗驅動電機的位置,用于在所述車窗驅動電機的運動過程中生成相應的霍爾脈沖信號并輸出;
控制器,分別連接所述霍爾傳感器和所述車窗驅動電機,所述控制器包括:
數據接收模塊,所述數據接收模塊在接收到外部的車窗關閉指令后實時接收所述霍爾脈沖信號;
第一控制模塊,連接所述數據接收模塊,用于根據所述霍爾脈沖信號處理得到車窗玻璃的實時位置,并在所述實時位置處于一預設防夾區域內時生成相應的防夾控制信號并輸出;
第二控制模塊,分別連接所述數據接收模塊和所述第一控制模塊,用于根據所述防夾控制信號獲取所述霍爾脈沖信號的實時霍爾周期,并將所述實時霍爾周期與自適應更新得到的防夾周期閾值進行比較,并在所述實時霍爾周期大于所述防夾周期閾值時生成相應的防夾控制指令,以通過所述車窗驅動電機控制車窗玻璃停止關閉,從而實現車窗防夾的功能。
優選的,所述控制器還包括一自適應更新模塊,連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塊,所述自適應更新模塊具體包括:
數據存儲單元,用于保存預先生成的防夾周期參考值;
循環計數單元,用于在每次所述霍爾脈沖信號表示所述車窗玻璃進行一次開啟和關閉循環時進行計數,并持續輸出相應的計數結果;
數據比較單元,連接所述循環計數單元,用于將所述計數結果與預設的循環閾值進行比較,并在所述計數結果大于所述循環閾值時輸出相應的數據比較結果;
第一處理單元,分別連接所述數據存儲單元和所述數據比較單元,用于根據所述數據比較結果對所述防夾周期參考值進行自適應更新得到防夾周期更新值,并將所述防夾周期更新值作為所述防夾周期參考值保存至所述數據存儲單元,并將所述計數結果清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琪埔維半導體有限公司,未經上海琪埔維半導體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67220.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