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絕緣檢測電路及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64985.7 | 申請日: | 2020-03-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8113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19 |
| 發明(設計)人: | 陶孟鋒;陳德廳;劉剛;鄔學建;潘福中;許云波;唐功;樓佳麗;趙磊;張永杰;鄭嘉偉;梁正勇;王圓圓;蔣凌燕;浦武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威睿電動汽車技術(寧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31/14 | 分類號: | G01R31/14;G01R27/02;G01R31/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傳鑫;賈允 |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寧***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絕緣 檢測 電路 車輛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絕緣檢測電路及車輛,包括:第一模擬電阻、第二模擬電阻、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第五電阻、第一開關、第二開關、第四開關、第一電容、第二電容、減法電路、AD檢測電路和檢測裝置;第一模擬電阻分別與第一電容、第一電阻和車載電池包連接,第一模擬電阻連接第二模擬電阻,第一模擬電阻還接地;第二模擬電阻分別連接車載電池包、第二電阻和第二電容;第一電阻連接第一開關;第一開關分別連接第二開關和減法電路;減法電路通過第五電阻與檢測裝置連接,減法電路還與第三電阻和第四電阻連接;第三電阻接地;第四電阻連接基準電壓輸入端;減法電路連接AD檢測電路。本發明能夠濾除干擾,提高系統安全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源絕緣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絕緣檢測電路及車輛。
背景技術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新能源車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新能源車電池包屬于高電壓部件,插電式新能源汽車電池包電壓大部分在300伏以上,遠超人體安全電壓。因此電池包體高壓部分對車身低壓部分需要做好絕緣隔離并保證足夠的電氣間隙。盡管設計上已經做好絕緣防護,但是要保證車輛全壽命內處于安全狀態,防止發生人員觸電危險,那么整車就需要高壓電池管理系統具有絕緣檢測功能,能夠獲知量化車輛絕緣狀態。然而目前切實可靠的檢測絕緣狀態的方法并不多見。
高壓電池管理系統除絕緣檢測功能外還需要采集電池輸出電流以及電池電壓功能,并具有CAN通信和繼電器控制功能的主模塊等。采集電池輸出電流以及電池電壓功能在高壓側,而CAN通信和繼電器控制功能等在低壓側。在現有技術中第一待測電壓點和第二待測電壓點采集電壓的參考地是車身地,絕緣檢測電路位于低壓側,這將導致絕緣檢測電路無法跟電流和高壓診斷電路集成在一個模塊中。由于絕緣檢測電路放在低壓模塊上,而絕緣檢測電路會引入高壓正極和負極,使得原本完全屬于低壓產品的主模塊變成帶高壓的產品。生產、測試、維護成本增加。因此亟需提供一種絕緣檢測電路技術方案,能夠實現采集電路自我診斷,提高系統安全性。
發明內容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絕緣檢測電路,包括:第一模擬電阻、第二模擬電阻、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第五電阻、第一開關、第二開關、第四開關、第一電容、第二電容、減法電路、AD檢測電路和檢測裝置;
所述第一模擬電阻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電容的一端、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和車載電池包的正極連接,所述第一模擬電阻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模擬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一模擬電阻的另一端還接地;
所述第二模擬電阻的另一端分別連接所述車載電池包的負極、所述第二電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電容的一端;
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開關的一端;
所述第一開關的另一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二開關的一端和所述減法電路的輸入端;所述第二開關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電阻的另一端連接;
所述第四開關的一端均與所述第一開關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開關的一端和所述第三開關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四開關的另一端與所述減法電路的輸入端連接;
所述減法電路的基準端通過第五電阻與所述檢測裝置的控制端連接,所述減法電路的基準端還與所述第三電阻的一端和所述第四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電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電阻的另一端連接基準電壓輸入端;所述減法電路的另一端連接所述AD檢測電路的輸入端;
所述第一電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電容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AD檢測電路的輸出端連接所述檢測裝置的輸入端。
進一步地、還包括:濾波電路、與所述濾波電路并聯的第三開關和第六電阻,所述濾波電路輸入端均與所述第四開關的一端連接,所述濾波電路的輸出端與所述減法電路的輸入端和所述第三開關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三開關的一端還與所述第六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六電阻的另一端接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威睿電動汽車技術(寧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威睿電動汽車技術(寧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64985.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