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乘坐物用座椅框架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51030.8 | 申請日: | 2016-08-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8336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22 |
| 發明(設計)人: | 馬場廣;栗棲隆也;細川祐貴 | 申請(專利權)人: | 提愛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N2/427 | 分類號: | B60N2/427;B60N2/42;B60N2/68;B60N2/90;B60N2/16;B60N2/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0 | 代理人: | 余長江 |
| 地址: | 日本埼玉縣朝***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乘坐 座椅 框架 | ||
調整連結座椅靠背框架及座椅襯墊框架的左右的托架在吸收沖擊時的變形量。車用座椅框架(F1)具備座椅襯墊框架(20)、座椅靠背框架(10)、連結托架(23L)及連結托架(23R),該連結托架(23L)連結作為座椅襯墊框架(20)的一方側的側邊框架的襯墊側邊框架(21L)及作為座椅靠背框架(10)的所述一方側的側邊框架的座椅靠背側邊框架(12L);該連結托架(23R)連結作為座椅襯墊框架(20)的另一方側的側邊框架的襯墊側邊框架(21R)及作為座椅靠背框架(10)的所述另一方側的側邊框架的座椅靠背側邊框架(12R)。設置于連結托架(23L)的脆弱部(237L)與設置于連結托架(23R)的脆弱部(237R)在吸收沖擊時的變形容易度不同。
本申請是申請號為201680044531.8(PCT/JP2016/072598)的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乘坐物用座椅框架,特別涉及一種能夠調整后面碰撞時框架的變形量的乘坐物用座椅框架。
背景技術
乘坐物用座椅框架具有吸收后面碰撞時的沖擊從而提高乘客的安全性的構造。例如,在下述的專利文獻1記載的車用座椅框架中,在連結座椅靠背框架及座椅襯墊框架的托架設置脆弱部,在后面碰撞時,通過使脆弱部變形來吸收沖擊。
專利文獻1:國際公布第2013/133245號
發明內容
然而,特別是在作為就座部的骨架的座椅襯墊框架中,當安裝于左右的框架的配件不同時,施加于連結座椅靠背框架及座椅襯墊框架的左右的托架的荷重不同。因此,在后面碰撞時,左右的托架有時不能均勻變形。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課題得到的,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調整連結座椅靠背框架及座椅襯墊框架的左右的托架在吸收沖擊時的變形量的乘坐物用座椅框架。
所述課題通過如下方式解決。一種乘坐物用座椅框架,具備座椅襯墊框架、座椅靠背框架、第1連結托架及第2連結托架,該第1連結托架連結作為所述座椅襯墊框架的一方側的側邊框架的第1襯墊側邊框架及作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一方側的側邊框架的第1座椅靠背側邊框架;該第2連結托架連結作為所述座椅襯墊框架的另一方側的側邊框架的第2襯墊側邊框架及作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另一方側的側邊框架的第2座椅靠背側邊框架,設置于所述第1連結托架的第1脆弱部與設置于所述第2連結托架的第2脆弱部在吸收沖擊時的變形容易度不同。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框架中,通過使連結座椅襯墊框架及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連結托架的各脆弱部的變形容易度不同,能夠調整吸收沖擊時左右的連結托架的變形量。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框架中,所述第1脆弱部與所述第2脆弱部的形狀也可以不同。
這樣,能夠根據第1脆弱部及第2脆弱部的形狀調整吸收沖擊時左右的連結托架的變形量。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框架中,所述第1連結托架也可以具有:第1座椅靠背側連結區域,包括與所述第1座椅靠背側邊框架連結的連結部分;第1襯墊側連結區域,包括與所述第1襯墊側邊框架連結的連結部分;連接所述第1座椅靠背側連結區域及所述第1襯墊側連結區域并且比所述第1座椅靠背側連結區域及所述第1襯墊側連結區域更向座椅外側彎曲的所述第1脆弱部;所述第2連結托架也可以具有:第2座椅靠背側連結區域,包括與所述第2座椅靠背側邊框架連結的連結部分;第2襯墊側連結區域,包括與所述第2襯墊側邊框架連結的連結部分;連接所述第2座椅靠背側連結區域及所述第2襯墊側連結區域并且比所述第2座椅靠背側連結區域及所述第2襯墊側連結區域更向座椅外側彎曲的所述第2脆弱部。
這樣,吸收沖擊時左右的連結托架的脆弱部分別向座椅外側彎曲,從而能夠減輕對座椅靠背框架的沖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提愛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提愛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5103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