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電池冷卻系統、電動車及控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40613.0 | 申請日: | 2020-03-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8629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22 |
| 發明(設計)人: | 匡勇;江先念;田飛云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一專用汽車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K11/02 | 分類號: | B60K11/02;B60L58/26;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3;H01M10/6567;H01M10/663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楊勛 |
| 地址: | 422000 湖南省邵陽市雙清***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池 冷卻系統 電動車 控制 方法 | ||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池冷卻系統、電動車及控制方法,涉及電動車技術領域。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的電池冷卻系統包括冷卻總路、第一冷卻支路、第二冷卻支路、第一冷卻泵以及第二冷卻泵。第一冷卻支路和第二冷卻支路并聯設置,且同時與冷卻總路串聯構成冷卻回路。第一冷卻泵設置在第一冷卻支路上,從而通過第一冷卻泵對第一冷卻支路供液,以對第一電池進行冷卻。第二冷卻泵設置在第二冷卻支路上,從而通過第二冷卻泵對第二冷卻支路供液,以對第二電池進行冷卻。由于通過將冷卻泵設置在冷卻支路上,實現對相應電池的冷卻,因此冷卻泵僅需滿足一條冷卻支路的供液需求即可,從而使用較小流量、揚程的冷卻泵即可滿足需求,有助于降低成本。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車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電池冷卻系統、電動車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電動車是將電能轉化為動能從而實現驅動的車輛裝置。電池是為電動車提供電能的主要部件,商用車和專用車整車由于續航里程和其它用電需求,整車攜帶電量較多,整車通常布置了多個電池包,同時通過設置冷卻系統保證電池的正常工作。
由于電池數量較多,且整車各電池包布置存在較大的熱邊界差異,為了保證冷卻效果,往往采用多個支路對不同電池進行冷卻。現有的電池冷卻系統通過在冷卻總路設置水泵進行供液,同時在每一支路通過設置閥門實現對支路冷卻液流量的控制,因而該電池冷卻系統中水泵需要實現大流量高揚程,對水泵的要求較高,同時導致電池冷卻系統的成本較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種電池冷卻系統,其能夠采用較小流量、較小揚程的水泵進行供液,從而有助于降低冷卻系統的成本。
本發明的目的還包括,提供了一種電動車,其能夠采用較小流量、較小揚程的水泵進行供液,成本低。
本發明的目的還包括,提供了一種控制方法,該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電池冷卻系統。
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這樣實現: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池冷卻系統,其包括冷卻總路、第一冷卻支路、第二冷卻支路、第一冷卻泵以及第二冷卻泵,所述第一冷卻支路以及所述第二冷卻支路并聯設置,且同時與所述冷卻總路串聯以構成冷卻回路;
所述第一冷卻支路的冷卻部對第一電池進行冷卻;所述第二冷卻支路的冷卻部對第二電池進行冷卻;
所述第一冷卻泵設置于所述第一冷卻支路且向所述第一冷卻支路的冷卻部供液;所述第二冷卻泵設置于所述第二冷卻支路且向所述第二冷卻支路的冷卻部供液。
可選的,所述第一冷卻支路具有相對的第一進液端和第一回液端,所述第一進液端和所述第一回液端同時與所述冷卻總路的兩端連接以構成冷卻回路;所述第一冷卻泵位于所述第一進液端;和/或,
所述第二冷卻支路具有相對的第二進液端和第二回液端,所述第二進液端和所述第二回液端同時與所述冷卻總路的兩端連接以構成冷卻回路;所述第二冷卻泵位于所述第二進液端。
可選的,所述第一冷卻支路具有第一除氣口,所述第一除氣口位于所述第一回液端;和/或,
所述第二冷卻支路具有第二除氣口,所述第二除氣口位于所述第二回液端。
可選的,所述電池冷卻系統還包括補水箱,所述補水箱用于向所述冷卻回路補充冷卻液;所述第一除氣口和/或所述第二除氣口與所述補水箱連通;和/或,
所述冷卻總路上設置有補水口,且所述補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冷卻支路與所述第二冷卻支路之間。
可選的,所述第一冷卻支路中冷卻部的數量為多個,所述第一冷卻支路中的多個冷卻部與多個所述第一電池一一對應設置;和/或,
所述第二冷卻支路中冷卻部的數量為多個,所述第二冷卻支路中的多個冷卻部與多個所述第二電池一一對應設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一專用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未經三一專用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4061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