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通過胚狀體發生途徑誘導三葉木通植株再生的培養基和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112599.3 | 申請日: | 2020-0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02004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01 |
| 發明(設計)人: | 張建;曹運梅;張欣然;趙振軍;熊玉婷;郭麗紅;李欣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5/04 | 分類號: | C12N5/04 |
| 代理公司: | 武漢智嘉聯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江慧 |
| 地址: | 434023***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通過 胚狀體 發生 途徑 誘導 木通 植株 再生 培養基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通過胚狀體發生途徑誘導三葉木通植株再生的培養基和方法,所述培養基包括誘導培養基、增殖培養基、成苗培養基;所述誘導培養基包括含有0.5mg/L~1.5mg/L 2,4?D、0.5mg/L~1.5mg/L TDZ、500mg/L ME的MS培養基或含有0.5mg/L~1.5mg/L ZT、0.5mg/L~1.5mg/L NAA、500mg/L ME的WPM培養基;所述增殖培養基、成苗培養基均包括含有0.5mg/L~1.5mg/L 6?BA的WPM培養基。通過本發明特質的培養基利用三葉木通果實幼胚通過胚狀體發生途徑進行組培成功誘導出苗。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組培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通過胚狀體發生途徑誘導三葉木通植株再生的方法。
背景技術
三葉木通是木通科,木通屬落葉木質藤本植物。分布于中國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陜西南部、甘肅東南部至長江流域各省區。日本有分布。生于海拔250-2000米的山地溝谷邊疏林或丘陵灌叢中。三葉木通的種根、莖和果均入藥,利尿、通乳,有舒筋活絡之效,治風濕關節痛;果也可食及釀酒;種子可榨油。
三葉木通果優良種苗的生產一般采用扦插法,但存在生根困難,成活率低,繁殖速度慢等問題。因此組培快繁方法得到了應用,申請號為“CN200910226633.3”的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三葉木通果種苗試管快速繁殖方法,將三葉木通誘導產生叢生芽成培養基進行生根培養,爾后在25±2℃光照培養植株高7cm左右,叢生根培養基中取出,用解剖刀將試管苗切割成1cm左右的帶腋芽的莖段生根培養,再光照植株高7cm左右,既再次光照移栽至栽培基質中進行生長。這種方法是用植物細胞遺傳工程技術可極大縮短育種年限,加快育種進程,且更有目的地獲得具有更理想性狀的新品種。該方法主要包括外植體消毒、叢生苗的誘導、生根和煉苗移栽等環節,屬于脫毒快繁體系,其體系不經過愈傷組織誘導,存在脫毒率低、繁殖效率低、年繁殖種苗數量有限等問題;且該方法為通過器官發生途徑通常存在嵌合體多、遺傳性狀不穩定、變異率高等問題。
胚狀體具有形成完整植株的能力,所產的后代能很好的表現出原有母株的種性,因此通過胚狀體途徑是一條快捷、安全的途徑。然而很多植物的胚狀體誘導結果很差,或者誘導不出胚狀體,因而難以通過通過胚狀體途徑進行三葉木通植株的再生。且目前有關利用三葉木通果實幼胚進行組培成功誘導出苗還未見相關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缺陷,提供了一種通過胚狀體發生途徑誘導三葉木通植株再生的方法,利用幼胚通過胚狀體發生途徑,采用本發明特制的培養基,能夠得到三葉木通完整植株。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三葉木通的胚狀體發生途徑誘導植株再生的培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培養基包括誘導培養基、增值培養基、成苗培養基;
所述誘導培養基包括含有0.5mg/L~1.5mg/L 2,4-D、0.5mg/L~1.5mg/L TDZ、500mg/L ME的MS培養基或含有0.5mg/L~1.5mg/L ZT、0.5mg/L~1.5mg/L NAA、500mg/L ME的WPM培養基;
所述增值培養基、成苗培養基均包括含有0.5mg/L~1.5mg/L 6-BA的WPM培養基。
本發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種通過胚狀體發生途徑誘導三葉木通植株再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驟1、將三葉木通的果實經處理后切開,取出幼胚;
步驟2、將所得幼胚接種于誘導培養基中于光照條件下培養獲得胚狀體;
步驟3、將誘導出的胚狀體于增值培養基中進行增殖繼代培養;
步驟4、轉移至成苗培養基上誘導成苗;
步驟5、將所得幼苗進行煉苗并移栽,獲得三葉木通再生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江大學,未經長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1259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