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能變電站光纖鏈路測試方法及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108345.4 | 申請日: | 2020-0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1396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19 |
| 發明(設計)人: | 韓偉;李瓊林;張峰;劉堯;宋闖;劉超;劉磊;喬利紅;蔡得雨;黨一奇;段文巖;王亞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鄭州創展科技有限公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B10/079 | 分類號: | H04B10/079;H02J13/00 |
| 代理公司: | 蘇州知途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99 | 代理人: | 張錦波 |
| 地址: | 450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智能 變電站 光纖 測試 方法 裝置 | ||
本申請涉及一種智能變電站光纖鏈路測試方法及裝置,將待測裝置與測試裝置通過光纖、網線連接,在獲取SCD文件之后,對SCD文件進行快速解析,自動匹配虛回路,關聯光纖鏈路狀態。之后即可進行光口發送功率、接收靈敏度的自動測試。光功率測試采用包含對數比放大器的光功率測試模塊,光接收靈敏度的測試利用MEMS技術控制光衰減的靈敏度測試模塊,能保證較高測試精度,降低誤差。而且本發明裝置能同時對8路光口進行測試,大幅提升測試效率,提高測試精度,縮短調試階段的測試工期,節約人力物力成本。
技術領域
本申請屬于光纖通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智能變電站光纖鏈路測試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智能變電站的快速發展,光纖通信已成為智能變電站中保護系統最主要的傳輸通道。國家及企業制定了相當數量的標準,對智能變電站光纖接口及通道的性能指標(光收發功率、接收靈敏度等)提出了具體的測試要求。然而,智能變電站中光纖數量眾多,如典型的220kV站光纖約為600根,要完成對如此眾多光纖光口的測試,將成為調試、驗收階段的一項繁重工作。
當下變電站中常用的測試方法仍為采用光源、光功率計、光衰減儀等多臺設備進行人工組合的傳統測試,接線復雜,測試效率低。如采用此種人工手動測試模式,按照一個工作面開展計算,220kV整站光纖測試工期需10多天。測試流程的復雜性及人工測試的低效率性,嚴重影響智能變電站調試進度和調試質量。
因此,目前一般都是選擇少量光纖開展簡單測試,不僅測試項目不全,也遠不能涵蓋全部光纖,無法保證智能變電站光纖鏈路無缺陷投運。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現有技術中對智能變電站光纖接口及通道性能指標測試的測試效率低、精度低的問題。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智能變電站光纖鏈路測試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對智能變電站的SCD文件進行解析,獲取待測裝置光纖鏈路的虛實鏈路映射關系;
步驟2,通過光纖接收待測裝置被測光口發送的包含GOOSE報文或SV報文的光信號,對所述光信號進行解析測試,得到待測裝置被測光口的發送光功率;
步驟3,通過光纖向待測裝置被測光口發送包含GOOSE報文或SV報文的光信號,通過二分法逐步調節被測光口的光功率衰減值,當檢測到光纖斷鏈告警信息時,測量得到的待測裝置被測光口接收的光功率,即為待測裝置的光接收靈敏度。
進一步地,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變電站光纖鏈路測試方法,步驟1包括:
對智能變電站的所述SCD文件進行自動解析,獲取智能變電站的配置信息;
通過所述SCD文件中的虛端子連接關系,根據IEC61850協議,自動匹配虛回路,關聯光纖鏈路狀態,實現對智能變電站光纖鏈路的虛實鏈路的快速映射。
進一步地,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變電站光纖鏈路測試方法,對智能變電站的所述SCD文件進行自動解析的步驟包括:
建立智能變電站的IED設備列表;
獲取每個所述IED設備在SCD文件的源文件中的標識符編碼信息;
根據獲取的所述標識符編碼信息,對所述IED設備列表中發生變動的所述IED設備進行解析。
進一步地,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變電站光纖鏈路測試方法,步驟2中,對所述光信號進行解析測試的步驟包括:
對所述光信號進行光電轉換,轉換后的電信號經指數放大、濾波,以及模數轉換后,進行運算處理,得到待測裝置光口的發送光功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鄭州創展科技有限公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未經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鄭州創展科技有限公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10834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