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能量吸收構造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81706.0 | 申請日: | 2020-0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7247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1-10 |
| 發明(設計)人: | 相澤輝明;石崎達也;綠川裕之;梅澤真輝;北條晃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0R19/02 | 分類號: | B60R19/02;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 11256 | 代理人: | 陳偉;孫明軒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能量 吸收 構造 | ||
1.一種能量吸收構造,其特征在于,具備:
沿車寬方向延伸的板狀的后壁部;
沿車寬方向延伸并從所述后壁部的高度方向中間部向前方延伸設置的延伸壁部;
具有鉸鏈部的能量吸收部件,該鉸鏈部將所述延伸壁部的后端部以能夠相對于所述后壁部轉動的方式連結;和
與所述延伸壁部相對且前端與所述延伸壁部的前端卡定的加強部件,
所述鉸鏈部一體地具備從所述后壁部向前方延伸設置的上壁部、和從所述上壁部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設置的前壁部,
當車輛的碰撞時,所述上壁部與所述前壁部之間的連結部位成為所述延伸壁部的轉動中心,
所述加強部件一體地具備沿前后方向延伸設置的延伸壁部、和從所述延伸壁部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設置的中間片部,
當車輛的碰撞時,所述延伸壁部與所述中間片部之間的連結部位成為所述加強部件的轉動中心,
所述延伸壁部的轉動中心與所述加強部件的轉動中心相比位于后方,
所述后壁部在俯視時呈向前方為凸狀的弓型形狀,
所述延伸壁部以隨著從后端部向前端部轉移而趨向下方或上方的方式傾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吸收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壁部的輪廓在側視時呈大致平行四邊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吸收構造,其特征在于,具備設于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后側的保險杠橫梁,
在所述保險杠橫梁的車寬方向中央部及車寬方向端部之間,具有防止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及所述保險杠橫梁之間的上下方向的偏移的上下偏移防止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吸收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偏移防止部設于與所述保險杠橫梁的車寬方向端部相距該保險杠橫梁的車寬方向尺寸的大致1/4距離的部位。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能量吸收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偏移防止部具備:
形成于所述保險杠橫梁的孔部;和
從所述后壁部向后方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穿插于所述孔部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能量吸收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部及所述突起部是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及所述保險杠橫梁彼此組裝時的定位部。
7.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能量吸收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偏移防止部是從所述后壁部向后方延伸設置的凸緣部,
所述凸緣部在所述延伸壁部隨著從后端部向前端部轉移而向下方傾斜的情況下與所述保險杠橫梁的下表面抵接,并
在所述延伸壁部隨著從后端部向前端部轉移而向上方傾斜的情況下與所述保險杠橫梁的上表面抵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能量吸收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緣部是所述后壁部的加強部。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吸收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強部件卡定于所述能量吸收部件。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能量吸收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部件從后側卡定于所述前壁部。
11.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能量吸收構造,其特征在于,具備由所述后壁部、所述延伸壁部及所述加強部件保持的壓力產生管。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能量吸收構造,其特征在于,具備設于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后側的保險杠橫梁,
所述保險杠橫梁具有沿車寬方向延伸并向后方凹陷的凹部,所述加強部件在所述凹部的前側卡定于所述后壁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81706.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顯示裝置及半導體器件
- 下一篇:顯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