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燃料氣體的填充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71965.5 | 申請日: | 2020-0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8633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23 |
| 發明(設計)人: | 荻原直貴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F17C5/06 | 分類號: | F17C5/06;F17C13/02;H01M8/04082;H01M8/04089;H01M8/0438;H01M8/046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華夏正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韓登營;高偉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燃料 氣體 填充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燃料氣體的填充方法。測量車載用燃料氣體容器內的燃料氣體壓力的下降速度(氣體壓力下降速度)和該燃料氣體壓力達到規定的下限值之后的經過時間。并且,基于該氣體壓力下降速度和經過時間,來判斷將進入到車載用燃料氣體容器的內層和外層之間的燃料氣體排出到外層的外側的排氣產生條件是否成立。在排氣產生條件成立的情況下,在向車載用燃料氣體容器填充燃料氣體時,進行防止由燃料氣體檢測機構檢測出燃料氣體的控制。根據本發明,能夠避免中止向燃料氣體容器填充燃料氣體,且能夠消除車輛無法啟動的擔心。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燃料氣體的填充方法,其用于向搭載于車輛的車載用燃料氣體容器填充燃料氣體。
背景技術
燃料電池車輛為搭載有燃料電池和馬達的車輛,伴隨著使燃料電池發電而動作的馬達向車輪施加旋轉驅動力。據此,燃料電池車輛行駛。在此,燃料電池車輛上還搭載有燃料氣體容器,該燃料氣體容器將燃料氣體(例如氫氣)壓縮并儲存。燃料電池通過從該燃料氣體容器供給的燃料氣體中的氫和大氣中的氧的電化學反應來發電。
近來,作為燃料氣體容器,正日益采用具有由樹脂制的內膽(liner)構成的內層和作為覆蓋該內層的加強層的外層的燃料氣體容器。特別是,由于氫的分子直徑較小,因此,雖然是微量的,但有可能滲透內層。如日本發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9-243675號所記載的那樣,透過了內層的的氫氣(下面也記載為“滲透氫氣”)進入內層和外層之間。在日本發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9-243675號記載的技術中,通過在檢測到內層產生了壓縮應力時打開安全閥(relief valve),由此將該滲透氫氣經由作為導出通道的泄漏路徑(leak pass)導出到外層的外側、即經由容器室導出至大氣。這樣導出滲透氫氣的現象也被稱為“排氣”。
發明內容
在容器室中設置有氫氣檢測機構,該氫氣檢測機構用于在氫氣從燃料氣體容器泄漏的情況下檢測該泄漏氫氣。當氫氣檢測機構檢測出泄漏氫氣時,停止從氫氣容器向燃料電池的氫氣的供給(排出)、以及從氫氣供給源向氫氣容器的氫氣的供給(填充)。
如上所述,滲透氫氣的量是程度為即使擴散到大氣中也無妨的極微小的量。因此,本來無需檢測容器室內的滲透氫氣。但是,難以在容器室內分離滲透氫氣和泄漏氫氣,且也難以通過氫氣檢測機構分別檢測出滲透氫氣和泄漏氫氣。因此,例如在向氫氣容器填充氫氣的過程中,盡管不存在泄漏氫氣,但伴隨著氫氣檢測機構檢測出被從氫氣容器導出到容器室內的滲透氫氣,而有從氫氣供給源向氫氣容器的氫氣的供給被停止從而導致車輛無法啟動之虞。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燃料氣體的填充方法,其即使在滲透燃料氣體容器的內層的燃料氣體被導出到容器室內的情況下,也能夠避免中止向燃料氣體容器填充燃料氣體。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消除車輛無法啟動的擔心的燃料氣體的填充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燃料氣體的填充方法,其用于向車載用燃料氣體容器填充燃料氣體,該車載用燃料氣體容器構成為包含由樹脂構成的中空的內層和覆蓋所述內層的外層,且被搭載于車輛,所述燃料氣體的填充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車輛上設置有燃料氣體檢測機構、壓力測量計算部、時間測量部和排氣產生條件判斷部,其中,所述壓力測量計算部測量所述車載用燃料氣體容器內的燃料氣體壓力,并且基于該測量結果求出氣體壓力下降速度;所述時間測量部測量所述燃料氣體壓力到達規定的下限值之后的經過時間;所述排氣產生條件判斷部基于所述氣體壓力下降速度和所述經過時間,來判斷將進入到所述內層和所述外層之間的燃料氣體排出到所述外層的外側的排氣產生條件是否成立,
在向所述車載用燃料氣體容器填充燃料氣體時,當所述排氣產生條件判斷部判斷為所述排氣產生條件成立時,進行防止由所述燃料氣體檢測機構檢測出燃料氣體的控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7196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