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致密砂巖儲層巖性及砂體結構定量識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061166.X | 申請日: | 2020-0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8769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24 |
| 發明(設計)人: | 鐘高潤;張小莉;閻媛子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V11/00 | 分類號: | G01V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億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湯東鳳 |
| 地址: | 710069 陜西***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致密 砂巖 儲層巖性 結構 定量 識別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致密砂巖儲層巖性及砂體結構定量識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收集取芯、鉆井和測井資料,對測井資料進行標準化處理;步驟二、從取芯資料、鉆井資料和測井資料出發,通過“巖心刻度測井”,建立取芯井烴源巖層段砂巖儲層的測井相應特征;步驟三、通過砂巖儲層測井參數主成分分析,確定對烴源巖內砂巖儲層反應靈敏的測井參數;步驟四、利用測井敏感參數反向重疊法與幅度回降指數定量計算結合,拾取砂巖厚度;步驟五、確定砂巖儲層內部泥質夾層厚度及個數;步驟六、確定區分“層狀砂體”和“塊狀砂體”的函數關系;步驟七、檢驗方法的準確性。本發明彌補了烴源巖內部砂巖儲層識別方法的缺失,為優選優勢砂體提供了技術支撐。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涉及烴源巖內部致密砂巖儲層和砂體結構的識別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致密砂巖儲層巖性及砂體結構定量識別方法。
背景技術
致密油是指以吸附或游離狀態賦存于生油巖中,或與生油巖互層、緊鄰的致密砂巖、致密碳酸鹽巖等儲集巖中,未經過大規模長距離運移的石油聚集,通常情況下,致密油為大面積分布的致密儲層(孔隙度φ10%、基質覆壓滲透率K0.1mD、孔喉直徑drt1μm),連續性分布的致密儲層與生油巖緊密接觸的共生關系,無明顯圈閉邊界,無油“藏”的概念,隨著鄂爾多斯盆地長7生油層內勘探獲得重大發現,深湖水下前三角洲沉積環境成為了致密油研究的焦點,尤其是慶城10億噸致密油的發現,對致密油的成藏地質理論認識進入到了新的階段;
目前,致密砂巖儲層成巖相識別主要針對緊鄰烴源巖的儲層,沒有涉及烴源巖內部砂巖的識別和砂體結構判別,遺漏了烴源巖內部優質的優勢砂體(“塊狀砂巖”)或非優勢砂體(“層狀砂巖”)儲層;
目前利用常規測井參數識別巖性的方法主要利用“巖心刻度測井”標定,確定測井相,進而識別巖性,而超過80%的取芯段為非烴源巖層段,且烴源巖內部的砂巖儲層巖性通常為泥質粉砂巖或粉砂,受上下圍巖的影響,測井單參數或測井曲線形狀均不能有效地將砂巖儲層區分開來,容易漏掉致密油富集的優勢層段;同時,在多數研究過程中,多關注層內砂體累計厚度,對夾層數關注較少,對優勢砂體結構的識別和劃分不夠準確,導致部分優勢砂體被忽略,從而錯失了有利的致密油開發層段。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致密砂巖儲層巖性及砂體結構定量識別方法,具備高效快速的優點,解決了常規測井參數識別巖性的方法多關注層內砂體累計厚度,對夾層數關注較少,對優勢砂體結構的識別和劃分不夠準確,導致部分優勢砂體被忽略,從而錯失了有利的致密油開發層段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致密砂巖儲層巖性及砂體結構定量識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收集取芯、鉆井和測井資料,并對測井資料進行標準化處理;
步驟二、從取芯資料、鉆井資料和測井資料出發,通過“巖性刻度測井”建立取芯井烴源巖層段砂巖儲層的測井相應特征;
步驟三、通過烴源巖內部砂巖儲層測井參數主成分分析,確定敏感參數并分析其變化規律,具體方法如下:主成分分析方法PCA也稱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維的思想,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主成分以及求特征值λi,構成λi從大到小排序的特征向量,其中每個主成分都能夠反映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且所含信息互不重復,這種方法在引進多方面變量的同時將復雜因素歸結為幾個主成分,使問題簡單化,同時得到的結果更加科學有效的數據信息,一種致密砂巖儲層巖性及砂體結構定量識別方法中采用特征值分解方法,通過測井參數,即自然電位負SP、低聲波時差AC、低補償中子CNL、低光電截面指數Pe、高密度DEN、縮徑CAL、自然伽瑪GR、電阻率RT參數,對取芯井巖性已知的n個樣品,每個樣品對應的m個測井參數的矩陣X,通過線性變化,計算對巖性反應靈敏的主成分P;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北大學,未經西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061166.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